第07版:创文不停步 郑州再摘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丽之城 蓝天碧水入画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之城 蓝天碧水入画来
廊道处处皆风景
文明社区百姓宜居
漫步林荫道 温馨又从容

本报记者 侯爱敏 裴其娟 文

丁友明 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当仁不让的竞争力。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近千万郑州市民的期盼,也是我市决策者持之以恒推动的大事要事。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以环都市区2400平方公里生活生态圈和各县城组团生态圈为重点,协同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逐步构建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指出,生态问题是郑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作关系郑州长远发展的奠基工程、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大干三五年,全面提升郑州的环境承载力。

城在林中美如画

郑州道路绿化建设的成果——一条条生机勃勃的生态廊道,如今已成为郑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美丽标签。漫步在中原西路的生态廊道中,嗅着银杏、法桐、灌木和地被植物散发的清香,听着枝头鸟儿啁啾,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012年起,郑州把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六个切入点工程之一加快实施。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生态廊道3588公里,其中四环以内“两环三十一放射”已完成绿化约3000万平方米,初步实现了“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设计愿景。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有效改善了廊道周边的空气质量。据园林部门流动监测,中原西路生态廊道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000多个,比市区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媲美人民公园、植物园等大型公园。

廊道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人文关怀。道路单侧绿化带50米宽的廊道中,设有自行车慢行系统和人行步道;在居民居住聚集区等节点,建设休闲健身广场,交通、人行、绿化、生态达到了和谐统一。 有了生态廊道的贡献,截至2016年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5%、40.4%和12平方米。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离市民最近、最能感受到的生态文明。2015年起,我市全面启动全长61.7公里、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目前,一条“林水相映,绿茎繁花”、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长廊已经基本呈现。

以新型化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我市大力实施生态园林提质工程,加强主城区园林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升现有公园、广场、生态廊道及道路绿化、河湖水系等园林绿地的内涵品质。同时,大力实施园林绿化改造和提升,基本形成花卉种植“一园一品”“一路一景”“一区一特色”。

截至2016年底,市区建成区共有公园89个,绿化广场20个,游园285个,绿地总面积1644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5%、40.4%和12平方米,初步打造了以道路绿化、河流水系绿化为骨架,以生态廊道、公园游园为重点,以庭院绿化、立体绿化、拆墙透绿为补充,点线面结合,公园广场星罗棋布的园林绿化体系,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了“城在绿中、人在园中、城乡一体,和谐宜居”的美丽郑州。

蓝天白云景致好

近几年,郑州市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治污措施密集出台,环保工作步步加压,推进力度前所未有,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努力有目共睹。围绕“大气质量持续好转”这一目标,我市的环境治理攻坚战实打实、硬碰硬。

11月15日是我市今冬正式供暖的第一天,当日我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再出重拳。从11月15日零时起,城市建成区内统一实施工地封土行动,全市建成区内,停止各类建设工程土石方作业、房屋拆迁(拆除)施工,停止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土地整治等土石方作业。全市107家工业企业实施错峰生产,钢铁、有色、电力、化工、食品等使用重型柴油车运输大宗原材料及产品的重点用车企业 (指日进出车辆50辆以上的企业)实施错峰运输。三项措施的实施时间均持续至2018年3月15日供暖结束。

今年以来,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这根弦就没有松过。今年1~8月,全市新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77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69份,罚款金额860万元。

从7月开始,《郑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周排名奖惩机制》正式实施,这被喻为又一个套在各县(市)区负责人头上的“紧箍咒”。《机制》明确,将对各县(市)区的空气质量进行周排名,并实行奖优罚劣。除了真金白银的奖罚外,惩罚措施中还包括黄牌警告、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

5月25日,郑州召开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会,会上印发《郑州市大气污染有奖举报暂行办法 》。《办法》以现金奖励的形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市内五区、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均被纳入举报范围,7大类污染内容均可举报,奖励金额最高可达5000元。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共受理举报电话33328个,兑奖682件,共发放奖金35.31万元。

11月1日,郑州大气污染有奖举报新平台——郑州环保有奖举报服务号正式上线。有奖举报的范围包括扬尘污染、工业大气污染、燃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机动车污染等各类民生问题。市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举报全过程,还可以足不出户以微信红包形式领取环保举报奖金。此举也意在真正实现环保举报路径多元化、举报信息精准化、举报审批智能化和举报奖励创新化,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创文永远在路上

行进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征程中的绿城郑州,生态体系建设也再写新篇章。

2017年召开的全市生态建设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将投资562.46亿元,围绕“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开展87项工程建设。

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强健城市之“肺”,作为“五大”生态系统之首,主要任务是围绕重塑“绿城”形态风貌,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区外围生态隔离圈、市域边界森林组团防护圈、黄河沿岸森林屏障带“三圈一带”和“一环、一路”生态景观带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种植11.5万亩。特别是要在主城区1100平方公里区域内,加快实施公园游园、生态廊道、铁路沿线绿化和森林公园建设,新增生态廊道160公里、绿地800万平方米以上。

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强“肾”。全面保护现有84.3万亩湿地,新增生态湿地3万亩,建设万亩以上湿地公园3个。加快推进石桥湿地公园、中牟黄河湿地鸟类保护区等大型湿地公园(保护区)和荥阳王村镇、广武镇滩区、中牟雁鸣湖镇万亩鱼塘湿地建设。推进郑州国家黄河湿地公园后续工程、郑汴中央湿地公园建设。

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强“脉”。坚持“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以水量倍增和扩水增湿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水源工程,完成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建设;牛口峪引黄工程主体基本建成,西水东引等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引水达1.05亿立方米。推进贾鲁河、索须河综合治理等河湖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治理中小河流58公里,水域面积增加到76.7平方公里。

此外,还要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并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2017年8月14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把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向,把以贾鲁河综合治理为带动、以五大生态体系建设为支撑的美丽郑州工程作为九大支撑性工程,由此掀开美丽郑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按照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我市将在中心城区“增绿、增水、增文化、增公共空间”,有序推进城市“双修”和有机更新,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示范城市。

郑州创文

成绩单

●截至2017年10月,我市先后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146人,其中9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7年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王宽、张效房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0年至2017年10月,我市有69名个人、6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18名个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文明市民2000余名;3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感动中国人物9人,其中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分别当选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年产生感动中国人物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大数据排名首位的城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