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童年的游戏
富贵吉祥(国画) 王东明
腌菜里的流金岁月
约 会
《黄棠一家》
滁州西涧(书法) 魏 领
山神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童年的游戏

♣ 柴清玉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手机,村里连电也没有,更没有那么多的家庭作业。我们游戏的主战场就是街巷和打麦场。街巷四通八达,是孩子们的乐园,从这条街进,从那个胡同出来,追逐打闹。打麦场开阔,是做群体游戏的好地方。学校一放学,孩子们便在街巷或打麦场疯玩,无拘无束,尽情开心,直到日落西山,各家父母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才一头汗水地回家。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虽然那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大家仍会花样翻新,玩得不亦乐乎。有一种游戏叫“跳山羊”,做“山羊”的人两腿分开,弯腰90度,跳山羊的人经过一段助跑,双手撑在“山羊”的背上,两腿分开一跳而过,谁如果没有跳过去,就轮换当“山羊”。“斗鸡”是一种比体力比技巧的游戏。玩时将右腿抬起弯曲形成三角状,左手握脚,右手扶膝,左腿独立,蹦跳着和对手搏击,右腿形成的搏击三角,采用对撞、下压、上挑等方式,致使对方双脚着地即为胜利。搏击时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二,甚至一对三,可以锻炼意志、力量和技巧。

跳房子是比较文明的游戏,大多是女孩子玩。用树枝或者粉笔在地上划出一个长方形格子,再分成两排若干个小格子,玩者用单脚跳,或者用双脚并起来跳,要求都跳在格子里,跳进格子多者为胜。女孩子喜欢的游戏还有踢毽子,那时的毽子都是自制的,把两个古钱用布包起来,再缝上两厘米高的鸡翅膀上的羽毛杆,插上几根细鸡毛,毽子就做好了。踢毽子也是讲究技巧的,一般的人踢上十几二十几个就不错了,技术高的可以踢出很多花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忆儿时的游戏,流传至今的不多,踢毽子保留了下来,还发展成了毽球运动,技艺更加高超,值得庆幸。

那些年,每天放学经常顾不得回家,就在路上玩起了游戏——拍“洋牌”“打面包”、打弹子,游戏形式丰富多彩。

“洋牌”是大约3厘米宽4厘米长的彩色画片,大多印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人物和故事,每大张印有50张或100张,每张5角或1元钱,玩时剪成一张张小画片,画面朝下,用手拍,如果画面被拍得翻了过来就算赢,这张画片就成自己的了。为了使自己的画片配成套,还可以选择拍对手的哪张画片。

类似拍洋牌的玩法还有打“面包”,“面包”是用烟盒纸或别的纸叠成的,玩时将“面包”放在地上,对方用自己的“面包”用力甩拍,能把对手的“面包”打翻过来,便可赢为己有。赢得多了,就会把战利品摞在手上,骄傲地向伙伴们展示,而输得多的,就会垂头丧气,但决不会服输,总会找机会再作较量。

打弹子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先划一条线,然后在几米外挖一个小坑,参玩者把弹子从起弹线弹出,先弹入小坑者取得打击对手弹子的资格,先击中者为胜。另一种是先将一颗弹子放在地上,对方取蹲位或者站位,将弹子捏在手里用拇指弹出,击中地上的那一颗为赢,并可以得到击中的弹子。那时的弹子有单色的和花心的,花心的更漂亮,现在只有在跳棋上偶然看到它们的影子。

纳子是儿时又一种很广泛的游戏。所谓“子”是光滑的小石子或杏仁等果核。玩时先将一个子放在地上,将另一颗抛向空中,将地上的子纳入手中再接住抛向空中的子即为成功,然后放在地上的子逐渐增加,纳入手中的子多者为胜,如果放在地上的子没有完全纳入手中,或者没有接住抛向空中的子,就失败了。

那些年的游戏不需要什么器材,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锻炼了我们的体力,有的还带有竞技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推铁环。铁环大多是那个时代箍木桶更换下来的旧铁环,再把约两尺多长的铁丝的一端做成钩状,将铁环立在地上,手持铁丝用钩将铁环控制住顺势向前推着滚动,可以推着铁环不慌不忙地走,也可加快速度跑,铁环倒下即输。推铁环看起来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要求步伐稳健,动作协调,人、钩、环一体,眼睛注意路面是否平整,遇到高低不平或障碍物要及时调整躲避,始终保持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也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儿时的游戏大多已经见不到了。游戏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和玩法,但都是人际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发挥着启蒙智力、锻炼身体、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一些人文思想、情感,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和升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