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言献策 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言献策 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王 治

出席会议领导:副市长吴福民,市政协副主席郭锝昌,市政协秘书长陈松林出席会议。

政协代表: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政协调研室主任和各专委会主任、大典办主任,以及部分市政协委员

参加会议人员:市农委、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环保局、市文广新局、市文物局、市畜牧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

日前,市政协召开2017年第五次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政府相关处室、职能部门及公民代表围绕郑州市“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专题协商、建言献策。

热情建言

建设美丽乡村要在留住乡愁上做文章

市政协委员 师艳军

美丽乡愁需要美丽乡村来承载,美丽乡村之美,在自然、生态与绿色和谐共生的同时,散发出的浓浓乡愁。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在留住乡愁上做文章。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让绿色生态造福亿万农民。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是生态支撑、绿色发展、持续循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愿意留下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加强“乡味”保护,让人闻“乡”而来。要把针对二十四节气、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农业文化遗产等,进行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把修复农村文化延续的断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吸收融合发展,让传统的民族基因、厚重的文化记忆重新绽放光彩;突出自然禀赋,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拓展农业功能,为美丽乡村提供永续动能。要紧紧围绕“农”字,选择适当产业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的创建,让乡愁更有魅力。

建设田园综合体 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光添彩

市政协委员 胡华敏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建设田园综合体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了新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新支点。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构建了新模式。为传承农村文明,实现农村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新动力。

建设田园综合体要坚持以“农”为本,突出产业发展,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发挥乡村旅游优势,完善交通、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复兴再造为发展目标。

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政府借鉴武汉、成都经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探索建设用地新机制。要严格保护田园综合体耕地,积极支持田园综合体设施农业建设用地;开展先行先试,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主体从事土地一级开发。加强招商引资,制订招商引资办法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历史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运用与发展

市政协委员 周 平

郑州有些优秀历史建筑、古民居、生态景观等资源的保护、运用及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保护工作缺乏前瞻性,缺乏完善的统筹性、延续性、系统性、监督性以及缺乏权威性的制度保障,传统村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刻不容缓。

保护的措施以及建议:按照建设部工作职能需求,亟须成立专业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组,以加强对历史建筑及古民居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展历史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立法,制定保护措施及实施细则;加强对历史建筑、古村落等方面的保护、运用与发展的规划研究;对古村落的保护与运用和改造,应与实际有机结合,要尊重历史,编制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做好多样化形式宣传工作;提升视觉站位理念,探索和破解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工作中的深层问题;进一步加强和重视保护机构各方面的力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市政协委员 崔学晨

要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必然之举。

调研发现,当前造成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不彻底或者随意排放,水产养殖场过量使用饲料和药物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持和改善我省农业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建议:制定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法规;编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指导;建立督查问责制度,确保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双减行动。

加快推进我市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工作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市政协委员 贾松涛

近几年,随着农村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市中小养殖户的粪污处理是严重滞后的。这种状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加剧了养殖场与附近村民的紧张关系。

建议:畜牧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实现生猪养殖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绿色化;集中清理散养户、小型养殖场等,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科研力度,组织一批专家成立科研攻关团队,根据我市养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利用适用的粪污处理模式和技术;加强宣传对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法律法规、重要意义、典型模式等宣传力度;政策执行不能一刀切,应根据每个养殖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项目的实施方案。

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

市政协委员 王淑慧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道路的拓宽,更重要的还有农村经济发展后,带动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明素养提升和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等。简单讲就是“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各市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与后续发展动力没有相辅相成等。

建议: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尊老爱幼、睦邻友善、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关系,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优良家风。通过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培育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用他们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需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

公民代表、河南绿色中原环保协会负责人 匡 洁

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盆景”式展示阶段,更多农村整体状况并没有出现向好的转变,而是继续积累问题。即便在入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垃圾管理方式方法上的滞后。

对美丽乡村建设及未来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垃圾管理建议:认识到位,计划先行,优先保证。美丽乡村及田园综合体规划首先要对垃圾问题认识到位,明确无误地把垃圾管理作为计划的重中之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务实不务虚。要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入手,了解垃圾问题产生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现实状况、行之有效的垃圾管理办法;发挥优势、补上短板,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切入点找准了,农村垃圾管理才能顺利展开;攻关克难,解决农村白色污染。废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是破坏乡村田园风光的罪魁祸首,塑料垃圾的解决要从源头管控与后端分类与资源化两头着手;以垃圾管理为契机,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振乡村的精气神。

真诚回应

多措并举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裴保顺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精心设计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下发文件,筹划、部署、规范了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要点、标准。组织制作农村文化墙,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协调开展以城带乡,共建文明活动。组织15个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了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镇、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帮扶。规范建设了适合农村特点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农村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

建议:队伍建设需加强,目前队伍力量薄弱,岗位变动频繁,导致整体素质不高,建议能否以文件的形式出台政策,明确专职宣教员负责;将文明村镇创建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纳入扶贫建设工作中,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软件建设,扭转物质建设投入多,精神建设投入少的局面。

严格规划 实施监管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袁聚平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合村并城迅猛发展,很多有乡村历史文化、民间古建筑文化艺术的乡村也遭到破坏,将来如何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把握的重点内容。

依据都市区总体规划,各乡镇组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村落历史文化及自然风貌得到基本修复与保护,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审查体系。充分发挥专家、公众和媒体的力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公示、审查和报批;严格规划实施监管。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修改。同时建立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及考核体系,定期对县(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各县(市)年度工作考核和评先的必要条件。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市农委副主任 董 锐

我市从2014年开始,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创建省级达标村、示范村,2015年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村项目建设。如今,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成果显著,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成效初显。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开展美丽乡村试点村项目建设。发挥试点村示范带动作用,成片、连线发展美丽乡村示范带,力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继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积极构建农田生态系统。重点在环城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打造农业主题公园,大力发展西部山区丘陵特色林果产业及邙岭沿黄生态农业,力争在三年内逐步构筑起兼具生产服务保障功能、区域布局科学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屏障。

强化工作责任和措施 加强资金保障力度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 陈志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市财政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前题、以乡村秀美和环境优美为重点,积极推进优化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主要表现在长远规划,建章立制;突出特色,示范引领;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等几个方面。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继续深入落实美丽郑州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改进工作,强化工作责任和措施,加强资金保障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为建设美丽郑州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整治到位

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俊杰

我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共206家,已关停或搬迁206家,完成任务量的100%。

今年全市集中对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目前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建设有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的比例达到100%。

但仍存在部分乡镇对禁养区养殖场存在漏报、瞒报,关停后的养殖企业有复养现象等;郑州市政府未出台统一补偿政策,各县、乡镇对关停养殖场补偿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下步打算: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降低养殖污染;积极稳妥推进,进一步细化工作台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到位。建立完善日常督查巡查机制,确保各养殖场已建成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运行,畜禽粪污有效利用,场区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同时,加强对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的巡回监督检查,杜绝复养现象,确保常态长效。

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力度

市建委党组书记 杨虎臣

我市共18个村落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4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批准。省级传统村落,预计近期完成。

建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宣传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以便引起社会关注、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大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专项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规划编制;美丽乡村项目向传统村落倾斜。在不破坏原有传统村落风格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传承,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

市城管局局长 赵新民

8月下旬,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从市农委移交到市城管局以来,我局上下高度重视,边移交边推进,边学习边推进,边摸索边推进,强力推动,取得了一定进展。

经过努力,各县(市)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整体上看,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还存在:工作移交整体迟缓,推进机制运行不畅;前期调研不细致,基础工作不扎实;实际工期非常紧张,整体任务异常艰巨等问题。

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郑州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分解的通知》要求,年底前必须建设完成15个乡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厂和220个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面对当前工期紧张、形势严峻的情况,我局下一步工作安排的重点是:明确责任,细化分工。要求各县(市)主管部门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作为年底前最重要的工作部署安排,确保年底按时完成;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日检查、日报告和周通报、周例会制度,确保建设项目按时完成;检查验收,落实奖惩。

强化畜牧养殖生态治理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市畜牧局局长 蔡仲友

近年来,我市畜牧系统按照国家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重大决策部署,不断突出发展畜牧业生态养殖和实施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作用,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规模突出、示范带动力强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格局。

围绕大局细谋划。围绕服务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城市、省会城市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我市畜牧业以养殖业为核心,带动畜牧产业和邻近产业不断发展。项目实施助升级,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鼓励引导畜禽养殖场实施升级改造。示范创建重引领,市畜牧局积极落实农业部、省畜牧局关于开展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养殖场创建和畜牧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创建工作,对创建成功的示范畜牧企业,在政策和资金落实上优先给予支持。宣传培训做指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力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实现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

美丽乡村建设

要为散存古民居留下一席之地

市文物局副局长 王 杰

在“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中,我市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开展古建筑、古民居或名人故居的保护维修工作;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全面实施生态保遗工程;依托优势文物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站位,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

下一步将按照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在全市生态保遗系统工程中将遗址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遗址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依托历史文化片区建设,提升文化生态和城乡环境,改善民居生活;继续通过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美丽乡村文化内涵,夯实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支撑。

建议:传承村庄记忆要保护好古民居。目前,大量散存在村庄里的未定级古民居,保护资金非常缺乏,且存在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散存的古民居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本身就是村庄的历史见证,我们也是通过它们得以窥见美丽乡村的依稀旧貌,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村庄的记忆。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给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 孔红梅

近年来,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当前我市农村公共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各县(市、区)发展很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多,方式不新,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基层文化专业人员管理体制不顺,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兼职过多,问题比较突出。

“十三五”期间,将以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出发点,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持续推进“文明河南·欢乐中原·魅力郑州”群众文化活动、郑州市群众文化艺术节、郑州市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培训等活动;继续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督导力度,强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为民服务功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