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 治 出席会议领导:市政协主席王璋,市委常委、副市长谷保中,市政协副主席郭锝昌、秘书长陈松林 政协代表: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政协调研室主任、市政协各专委会主任和大典办主任、部分市政协委员和企业代表、专家学者 参加会议人员:市政府办公厅、市旅游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文广新局、郑州城市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旅游部门负责人 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新时代下,旅游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日前,市政协召开第六次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政府相关处室、职能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围绕郑州市“进一步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让“旅游服务一条龙”真正落到实处 市政协委员 潘新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郑州市的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郑州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提升空间。 建议:加快郑州市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合理,打造更便捷、更优质的旅游服务网络,改变过去因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影响旅游发展的局面,让“旅游一体化”“旅游服务一条龙”真正落到实处。 郑州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种类丰富、潜在价值大等特点,但犹如缺少银线串联的遍地珍珠,没有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更不能有效打造属于郑州的“文化名片”。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合理整合,必然能推出有特色、有影响、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树立别具一格的“郑州品牌”。建议成立郑州市旅游研究机构,成立跨部门工作的协调机构,加强旅游资源分类整合,打造多元化旅游品牌。 多维度做好文化旅游宣传 发出旅游好声音 市政协委员 李文光 全域旅游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做好全域旅游工作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赋予郑州城市文化内涵有着重大意义。 建议: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依托郑州市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的自信之处、自豪之处,让景区会说话,讲出郑州自己的好故事。 重视第三卫生间的落地,第三卫生间的推出是一次“厕所革命”,它对游客的关爱功能充分体现文化的国际认同,代表着城市的主动包容。应加快现有旅游厕所的改造,实现核心景区第三卫生间“全覆盖”。 以旅游文化产品为抓手,拉动经济新增长,充分挖掘我市非遗文化、创意文化及旅游产品,筛选出精品文旅产品代表我市作为国际交流的伴手礼推向世界。 多维度做好文化旅游宣传,发出旅游好声音,除了网络、微信、“互联网+”,线上营销等新手段外,还可以借鉴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免费游览月”、大连的机场大巴免费接送活动、湖北神农架的“七个景点联票”、栾川的高速免费等宣传手段。 聚焦黄帝文化旅游 提升郑州城市品质 市政协委员 吕 剑 郑州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可传承创新的优势得天独厚。 但目前郑州黄帝文化旅游发展尚存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综合效应发挥不够、旅游资源分散、缺少配套文化旅游产品等问题,影响黄帝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发展。 建议:聚焦黄帝文化,延伸品牌效应,打造黄帝景点旅游带。充分利用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适当拉长拜祖活动时间段,除了参加大典典礼以外,还要组织宾客到相关黄帝文化景点参观游览,扩大寻根谒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力,加深炎黄子孙对国家的感召力和认同感。 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开辟连接黄帝文化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专线,将黄帝文化旅游形象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中,树立起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的郑州特色旅游新形象。 加强黄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增强游客的感性认识,激发游览兴趣,变文化古迹的“可听不可看”为“可听又可看”,既“养眼”又“养脑”,既凭吊古迹又汲取知识。 差异化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 突出郑州“城市特色” 市政协委员 张利军 郑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提高郑州城市品质和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建议:突出地方文化和区位优势,差异化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依据郑州自身的独特性,突出“城市特色”。 充分利用郑州“古、河、拳、根”特色优势,以商都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禅武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原文化,使其在地域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从而在旅游上产生绝对竞争力。 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城市现代游功能,由原来单一的旅游方式改为“白天观历史、学文化,晚上赏夜景、品美食”,不但旅游活动趋向多元化,同时延长了游客活动时间,拉长了消费链条,増加了旅游收益。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经不能很好引起大众旅游的兴趣,必须在旅游产品中加上文化内涵,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郑州市可依托本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枢纽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编制工业旅游发展规划 全面开发郑州工业旅游景点 市政协委员 郑方燕 发展工业旅游,有利于推动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也有利于单位自身的发展。 但我市工业旅游目前还缺少长远规划,旅游过程主要停留在简单参观的基础上,游客亲和程度不高,对工业旅游的附加效益开发程度不够,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程度不高,旅游服务的专业程度不足。 建议:由市工信委牵头,市旅游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社局等相关单位配合,编制郑州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化的工业旅游协调促进机制,全面开发郑州市工业旅游景点。 培育郑州市成熟的工业旅游产品和示范点,把郑州市的知名工业企业打造成国内工业旅游的亮点,加快工业旅游资源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年接待能力。 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企业提高工业旅游产品档次,与旅游管理部门配合,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做好乡村旅游发展顶层设计 满足市民常态化休闲需要 省政府参事、原省发改委经济所所长 郑泰森 全域旅游辐射带动的核心是城市旅游,而乡村旅游是基础支撑,如果没有成熟的乡村旅游为基础,全域旅游就是空中楼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主要路径,应该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和未来新型城镇化结合来谋划乡村旅游。 建议:做好乡村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构建与郑州大都市区发展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新乡村旅游体系,满足两千万郑州大都市区市民的常态化休闲需要。从常态化休闲的需求出发,建议郑州市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着眼于变量,现在郑州大都市区已经不再是郑州市传统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焦作、新乡、开封等周边城市,是一个大都市区的概念,乡村旅游的规划要在更大的空间之内来整合各类休闲要素,来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链。 把郑州的旅游 放在全省旅游发展的 大格局中去考量 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苟自均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旅游做得怎么样不仅仅是郑州市的事情,也是河南省的事情。 建议把郑州的旅游放在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省内现在提的口号是“老家河南”,郑州市是全省旅游的一个窗口,能不能把“老家”这种“根文化”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不是重新去造,而是从现有的资源里面去找,去组织,去重新包装。比如老家有历史,老家有传统,老家有记忆,老家有文化,老家有美景,老家有新貌,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些线路,包括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 建议:关于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对这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定位明确,到底打黄帝文化还是黄河文化?是商文化还是禅武文化、天中文化?这个得明确。比如开封突出的是宋文化,南阳突出的是汉文化,洛阳突出的是唐文化,郑州重点突出什么?需要好好考虑定位,要有舍有得,不能什么都有,那就没有特色了。 充分发挥政企合作优势 建立多层级旅游集散中心 郑州市旅游协会会长 王晓东 2016年郑州市出境旅游人数76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48万人次,入境接待人次明显低于出境人次。郑州旅游资源较周边省会城市并不少,但在入境目的地的选择上却不占优势,原因在于郑州旅游的形象宣传力度不够。 建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另外由政府牵头旅行社参与,充分发挥政企合作优势,建立多层级旅游集散中心。 随着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的建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提速,郑州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由政府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等公益性公共咨询服务,由旅行社行业参与辅助周边产业,从而更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政府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营销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旅行社创新线路提供必要的资源指引,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加快郑州旅游业转型发展 积极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 芳 近年来,郑州市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保持了年均10%以上增速,全市旅游产业综合收入稳居全省首位。全域旅游稳步推进, 2016年2月,郑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城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纳入项目月报的在建重点旅游项目38个,项目投资总额1147.84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73.43 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旅游投资82亿元左右。 下一步,市旅游局将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筹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进一步理顺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和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度。 铸精品。进一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拟评定10家旅游示范村镇,30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启动郑州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建设4A级以上景区视频监控系统,争取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郑州分中心挂牌。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以郑州入围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 培育旅游富民新产业 市农委副主任 宋俊英 近年来,郑州为方便市民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登记在册的规模型(200亩以上)休闲农业庄园282家。截止到2017年9月底,全市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到2188万人次,营业收入24.29亿元。 为方便市民近郊休闲度假游,市农委自2012年以来共列出5412.5万元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11个县(市、区)的95个休闲农业项目,完善了道路、标牌、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缓解了市民到园区“摸不着路”“停不了车”“上不了厕所”等困难状况。自2013年开始连续组织了四届“走进乡村 寻梦田园”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方便市民获取休闲农业资讯;2017年,共举办11个特色农事节会活动,进行了6次主题线路推介。打造了郑州休闲农业“APP+公众号”,引发阅读量达10万余次。 今后,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可持续为方向,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工作路径,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农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 到2020年 全市培育15个左右特色小镇 市建委党组副书记 张春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今年2月份制定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培育15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目前各县(市、区)、开发区整理申报的14个特色小镇中,其中旅游类有2个:荥阳市樱花小镇和新密轩辕圣境文旅小镇。樱花小镇整体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樱花产业创新为核心,集聚文化要素,结合特色种植、研发、创意、商务、休闲等功能,打造中国首个樱花主题特色小镇。轩辕圣境文旅小镇依托轩辕黄帝宫、轩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建设集轩辕文化旅游、旅游服务、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特色小镇,三年计划投资60亿元。 下一步,我市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继续按照“规划引领,先培育建设、后验收命名”的原则开展。培育过程中,在重点扶持旅游类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特色小镇考评体系要求,严防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确保我市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方向。 加大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 助力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市财政局副局长 石 歆 近年来,市财政局对郑州旅游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按照2015年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2015~2017年度安排各类旅游专项资金预算13267万元,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厕所建设、创建A级景区、央视捆绑宣传、旅游年卡发行、旅行社游客接待量奖励等工作开展。2018~2020年度中期财政规划拟安排各类旅游专项资金13845万元,继续在宣传促销、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我市旅游业做大做强。 在旅游营销宣传投入方面,2015~2017年度,每年安排宣传促销专项预算895万元,用于支持我市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重点国际客源地,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并在高铁站等人流密集区域集中投放旅游形象广告等。为加大城市宣传力度,统筹安排专项预算5000万元用于我市外宣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方位提升郑州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要求,统筹资金安排,继续加大我市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助力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推进郑州旅游“一卡通”建设 郑州市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王云坡 作为我市“城市一卡通”项目的运营管理机构,一卡通公司以公共交通应用为基础,逐步实现政务、公共事业和小额支付应用,先后在大型交通枢纽,市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建立了10个直营网点和1800余个社会充值服务网点。截至今年10月底,发行各种绿城通卡85万张,实现了公共交通一卡通用,以及部分商超、餐饮、书店、药店等十余个行业的试点应用,在全国79个大中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 今年,一卡通公司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着力发展线上应用,先后拓展了空中开卡、空中充值渠道,在手机上实现了空开空圈,开发上线了“绿城通行”手机APP。同时,根据交通部的总体要求,正在开展郑州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目前系统已经建设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机具的升级改造,郑州将会在全省18个地市率先实现互联互通。 下一步,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惠民、便民为中心,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公共出行、消费优惠与旅游项目的结合,积极推进郑州市旅游“一卡通”建设进程。 深度挖掘郑州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李德专 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五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为我们做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围绕融合发展,文广新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利用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招商要求,今年利用中国河南第十一届投洽会邀商之机,对接了3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183.8亿元。利用文化产业政策优势,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重点创建国家、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省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近三年来,争取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7个,补助资金1350万元;争取省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新型文化业态项目43个,补助资金4890万元。 下一步,将按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深度挖掘郑州文化资源,谋划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融合项目集聚郑州。 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服务旅游产业发展 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 吴耀田 近年来,市交通委为支持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几年郑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十几条市域快速通道、高速路的建设和县乡道路的建设。“十三五”期间,这些道路建设专门加了一些“满足市政功能”的要求,大大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市属的国省干线全部升级改造,同时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整体部署安排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对县乡道路建设也加大了投入,特别是在县乡道路的规划上,将涉及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作为重点,为将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关于 “开设黄帝景点的旅游专线问题”,目前开了点对点的旅游专车、旅游班线,就是必须有场站安检,中间不能上车。票价方面,目前正在规划郑州市全域内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与城内的票价一致,下一步,建设的交通道路都要具备市政功能,为开通旅游专线做准备。 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工业旅游业深度融合 郑州市工信委党组副书记 刘延龄 郑州市工信委按照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要求,积极协调推进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目前,三全、思念、雏鹰、大信橱柜等企业工业旅游初现端倪,特别是大信橱柜独资兴建了国内首家厨房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研究和展示了国人个性化需求以及饮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迁,是中华传统厨房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目前馆藏古代汉灶近1000件,古版《灶王经》近200本。该博物馆是国家旅游景区,免费对外开放,已接待来自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为提高企业知名度发挥了较大作用。 工业旅游在我市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今后,市工信委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深度参与谋划我市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着力开发我市工业旅游景点。同时,与旅游部门协调适时培育工业旅游产品和示范点,把知名工业企业建设成为国内工业旅游亮点,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持续推动工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