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初 雪(外一首)
雪花的味道
别董大(书法) 梁 廷
做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大雪无痕(摄影) 吴建国
新年 你好
乡村的疙瘩火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村的疙瘩火

♣梁永刚

在乡间,农人们把树根俗称为“树疙瘩”,这些看上去相貌粗陋、笨头笨脑的家伙,却是乡村冬日庄户人家烤火取暖的香饽饽。因所用燃料为树疙瘩,故而这种火就叫“疙瘩火”。当天气还没有转冷之时,勤快的庄稼人便带着家伙什儿,上山刨挖那些伐完树残留下来的树疙瘩,回来后将其堆放在院落一角或者屋檐之下,待晾干晒透后备一冬烤火取暖之用。

昔日的乡间,一到冬天出奇的冷,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四壁透风的土屋犹如冰窖,漫长的寒冬,烤疙瘩火和晒暖儿是农人们最为常见的驱寒方式。晒暖儿经济实惠,便捷省事,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遇到阴沉沉的雨雪天或者夜晚就不行了。相比而言,烤疙瘩火这一取暖方法较为稳定,不受天气影响,不分白天晚上,只要有足够的树疙瘩,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温暖。寻常人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位居第一,足见它在农家的显赫地位。乡间烤火取暖有明火和死火之分,玉米秆、玉米、芝麻秆、麦秸等燃起的火为明火,树疙瘩烧的火则为死火。乡间烤火多用死火,吱吱冒烟却看不到火苗,火炭儿暗藏于死灰之中。当然,农人们也知道明火温度高,只是嫌那样太浪费,院里的那一垛柴火,大长一个冬天还要生火做饭呢。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日子,不适合户外活动,农人们憋在家里无聊,于是便走东跑西串门子,排遣着单调乏味的庸常生活。那时候,各家各户都穷,家里来了人,别说瓜子糖块了,连口招待的热茶都没有。不过,憨厚实诚的乡下人自有待客之道,看见有人推开虚掩的木门进屋了,正在烤火的主人赶紧站起身,拉过一个木墩儿招呼来人说“外头冷哩很,赶紧坐下烤烤火。”乡谚说“三九二十七,见火如见蜜”,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着疙瘩火聊着天,东街柿子西街李,南坑蛤蟆北坑鱼,扯不完的闲话,道不尽的乡情。孩子们不安生,偷偷从灶房里拽了一把粉条,趁大人不备,抽出一根擩到火堆里,随着刺啦一声脆响,冒过一股白烟,纤细的粉条顿时膨胀起来,孩子顾不上热赶紧往嘴里填,惹得大人们一阵哄笑。有的老人爱串门子,更爱说古,一肚子的故事怎么也讲不完,鸡毛蒜皮的寻常小事也能编成瞎话儿说上半天。往往是老人们一开讲,烤火的小孩们就安静下来了,托着腮,仰着脸,眼也不眨地仔细听。讲到关键处,老人故意卖个关子,将斑驳的烟袋锅在鞋底子上“邦邦”磕几下,装上一锅烟叶,点上火美滋滋地吸上一口,不紧不慢地说,烤着火吸着烟,胜似那活神仙。完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孩子们一看这架势便急了,一个劲地催促,咋停住了,接着讲啊。老人故意逗孩子,编出各种理由,要么是烟布袋里的烟叶快吸完了,抑或是肚子饿提不起一点精神了。孩子正在兴头上,只要老人继续讲故事,自然是有求必应。自家的烟叶拿来了,红薯也埋到灰堆里烧上了,乐得豁牙漏嘴的老人咧着嘴笑着说,爷给你说着玩哩,你鳖娃当真了。

漫长寒冷的乡村冬天,农家堂屋里的疙瘩火宛如冬日暖阳,熊熊火焰,生生不息,一直持续到来年春上,温暖了一个庸常孤寂的寒冷日子,让一家老小在岁月的寒风中感受着融融的亲情和欢乐,以及世代相传的民风乡情。在花园的曲径上仄身行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