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朱家的文学客厅
吃过的苦终将照亮未来的路
他们为中国留住千年文化遗产
岁末 念暖
下雪的日子 我心纯净
自行车的“中国往事”
冬宫画墙上的空相框
“玻璃”将被植入人体
为官楷模陈廷敬
哪些人血栓风险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自行车的“中国往事”
文化记忆

1927年6月,在汉口经商的“荣记商行”经理李斌甫回到老家河南镇平,这次省亲他带来了一辆“洋车”,“当时正处三夏大忙季节,在大田里和麦场里干活的农民,不约而同地丢下干活家什疾走或飞奔路旁观看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的稀奇物。当他进村后,老相识有的抚摸骑车,有的争相问询:这叫个啥?一天能跑多少路?从哪里买的……”人们纷纷夸奖洋车比马好。后来编成顺口溜:这洋马,真是好,不吃草,不喂料,不屙屎,不撒尿。

随着道路状况的改善及自行车的不断改进,“华人能御者亦日见其多,轻灵便捷,其行若飞”。以致《申报》发表社论,大胆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但是自行车在中国的价格居高不下,据学者闵杰考察,无论南方的上海还是北方的天津,车价始终在80元上下浮动,相当于今天一辆中档汽车的价格,所以自行车只能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流行,只能是时尚宠儿们的身份标签。

如果说自行车价格的高昂限定了自行车只能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流行,那么自行车车行的营销手段让自行车开始普及。

像邮政局、电报局等这样的自行车需求大户,每年都要购置大量车辆。而这些单位往往都是采取开标的方式进行。自行车行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例如,得力车行为了中标,为邮政局提供绿色自行车、电话公司为灰色自行车,而为一些工程公司增加一些小箱子或车筐。

除了针对像邮差这类大客户设计不同的车型,对于大众,自行车行采取了各种促销手段,满减、赠券和分期付款,丝毫不输现在双十一商家。

在经历了诧异、接受和流行之后,中国人开始想要自己的自行车。其实,中国尝试自制自行车的努力,甚至比买卖自行车更早。有人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旧书摊上发现一张清代装束的中国人骑在木制自行车上的照片,该照片上的车类似于早期西方的自行车。如果出自清代木匠之手,很有可能是中国第一辆自行车。这一时期的中国自行车尝试都属于个人爱好,而非工业生产。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