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原楼市 上一版3
让岁月留痕 让春节留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岁月留痕 让春节留声
——中原地产人士贺岁忆年

(上接九版)

年开岁华新 美商置业总经理 李涛

去年年三十儿回老家祭祖,发现村里比以往多了些人气,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上都回来了,但是年轻人依然不多。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向家族里几位长辈拜完年,在老院里燃放了长长一挂鞭炮,满地的红炮纸屑,映着老房子门上贴的新春联,才显得有一丝年味儿。随后,族人相继到祖坟祭奠,缅怀我们的爷爷、奶奶和其他先人。在我们驱车从老家返回郑州的路上,我翻看微信的朋友圈,发现有的一家四世同堂,有的三世同堂,一大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其乐融融;也有的一家两口、三口,吃完饺子,各自玩着手机,冷冷清清。我家比较传统,供爷奶,吃年夜饭,彼此祝福发红包。

大年初一起床后,我便带着父母,南下云南空气好又暖和的地方过年。在一路向南往北望的路途中,我是多么地怀念儿时春节的感受和体验。那个时候,刚入腊月,我们就已经开始兴奋。一到腊八节,我们喝上一大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大街上也开始热闹起来,买上一串又大又红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各色糖人,或者买一个琉璃砰啪来砰砰啪啪地吹,遇见眼馋的小伙伴,可以分他一个裹满冰糖的山楂或吮舔一口“糖人悟空”的金箍棒,也可以让他们吹上一口琉璃砰啪。

各家各户认真地做着过年的准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鞭炮声就不绝于耳,年三十儿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给爷奶等长辈磕头拜年,然后会收到一堆红包。最后就是熬年熬福,熬得越久越晚越有福气,我和兄弟们都熬得东倒西歪,倒头就睡,天不亮被爆竹惊醒的时候才发现早被父母抱到了床上。初一天蒙蒙亮,小伙伴们开始集结在一起,听到谁家放炮,就跑往谁家捡哑炮,随后将哑炮中的火药攒在一起,做成自制小烟花,看谁的烟花升得最高、绽放的时间最长,谁就会受到小伙伴的尊敬。初一早上这顿饭必须要吃饱,吃撑为止。饭后,开始给家族里面的长辈拜年,彼此说着吉利的话,街上也开始热闹起来,锣鼓声、叫卖声、嬉笑声、吵闹声和鞭炮声,声声入耳,玩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还有扭秧歌的,热闹非凡。就是这样,每天串亲戚,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收压岁钱,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提灯笼,逛灯会。年过完了,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滋味和美好之中,并期盼着“来年春节”赶快到来。

如今儿时的过节礼仪和快乐成了遥远的记忆。但是每每到了春节,便会将这些关于年的话题打捞起来,常忆常新,温暖一个个春节,照亮一年的岁月。

年丰香满屋 融信中国第四事业部营销总监 王涛

每年春节前后,都有话题围绕故乡展开,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越是被各式各样的电音敲打耳膜,为种种忧愁与纷扰难以释怀,便越是贪恋如故乡般民谣曲调中的纯净与恬淡。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平日波澜不惊,当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时,尤至此时,更容易撩动心弦。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家人就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也要去守护的人,而过年则是加深这种羁绊,团聚起不得不分离的家人们的隆重仪式,举筷就用不能忘的故乡滋味牵出眷恋,走进厨房,就是表达爱的方式。

一场伟大的家宴,即是一出用力的人生,我们必得吃到天荒地老才最精彩。一场圆满的家宴,即是一场味觉的苏醒,我们必得吃到眼眶湿润才最温暖。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儿”,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所以,“年味儿”始终都在,只是悄悄地改变了旧模样。

儿时,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藏在守岁的执着与喜悦中;如今,它藏在儿女的欢笑声中,藏在发不停的微信红包里,藏在一醉方休后的沧桑歌声里。人心未淡,年味儿便不会淡,生生不息,传统便血脉相承。

只是人至不惑,酒过三巡后,留在心底的眷恋反而是最简单的味道,妈妈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山东大馒头,柔软温暖。犹记得馒头在母亲的手里越揉越白,圆圆的头顶泛着淡淡青光,屋子里渐渐热气腾腾,那些成型的馒头冒出热气。就这样,轻声笑着,做着,揉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暖暖的东西在心间漾开,有种淡淡烟火里的快乐与简单的幸福。现在回想起母亲做的大馒头,总有说不出的感动。我知道,那里面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更是她不曾说出口的爱意。

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也越来越知道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年轻到苍老,从相聚到分离,从一个人的归心似箭到四世同堂的期盼。也许团聚的理由不再一样,但是故乡的温暖与幸福却是唯一而深刻的羁绊,是无论咫尺天涯都得以心安的念想。

此去经年,依然于此地盼永久团圆。

年望童年忆 郑州清华园集团副总经理 黄艳红

四季轮回,岁月流转,不知不觉间,2018年的春节就要来到我们身边。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相传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成长的印记,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在儿时记忆中,年味儿是扎了根的,大街小巷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楼道间点燃鞭炮的欢乐、家家户户贴上对联的喜庆、吃糖人时融化于心的甜蜜……虽然时间流逝,我们的鬓发会苍白,但记忆中的年味儿,依然游走在时间的岁月里,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不能忘怀。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生活中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早已不亲自下厨的除夕年夜饭,被支付宝、微信取代的纸质红包,从初一到十五都不间断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邻里之间走街串巷的大年初一的拜年……那些记忆里令人垂涎的年味儿,似乎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时光里被遗忘了。年味儿少了,怀旧多了,更多的人都只是怀念滚烫的亲情和失落的年俗,等待着远道而来的团聚、烟花爆竹的声响,感受着那个质朴年代里流淌的年味儿。

春节不该这样过!翻一翻老照片,试着把儿时的年味儿找出来,尝尝那时简单而幸福的滋味。作为深耕中原20余载的郑州清华园集团,建造美好居所是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义务。“让生活从好到美好”,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要为客户的心灵送去一份归属,让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感动与美好重新焕发、再度拾起。

在新年到来之际,为了帮中原人寻回记忆中久违的年味儿,清华园集团旗下清华·忆江南、江南春温泉度假酒店、中原影视城,将共同打造一场“欢欢喜喜逛庙会,热热闹闹过大年”原汁原味的庙会民俗盛宴。届时传统手工艺齐聚、奇人绝技云集,中国传统艺术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灵动欢快的民族舞蹈、别具一格的幸运花轿、色香味俱全的万国特色美食,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更有捏面人、画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展现风采,让喜庆的中国年增添浓浓韵味。这个春节,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到清华·忆江南、中原影视城庙会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吧。

年是故乡浓 河南建业海马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余卉

我的故乡在信阳,一个山清水秀之地,被誉为豫南明珠。受地域影响,信阳的生活习惯偏南方。不同于北方的春节,那里的年味儿离不开三种味道:腊、卤、炖。

每年冬至一过,各家就开始准备腊货。腊货几乎涵盖所有的肉类:鸡鸭鱼、整刀的猪肉、牛羊肉,甚至还有野味。常常是在自家庭院的两棵树之间扯上绳子,被腌制好的肉类就一排排挂起,在冬日的暖阳里晒得出油。与之呼应的,是地面台阶上一个个簸箕里,摊晒着黄花菜、干木耳、豆角什么的。白天晒晚上收,每天重复,这是信阳人家家户户的一道风景,年味儿也就在这忙进忙出里慢慢飘散出来。

经过日晒的肉质和盐分会产生一定反应,形成一种独特的咸香。吃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爆炒、蒸煮、红烧皆可。小时候不懂,光喜欢挑瘦的吃,后来才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好,腊油的香混合着肉质的劲道,才是味蕾最大的满足和家乡的味道。

与腊味搭档出场的就是卤味。大人们一般提前一周开始让卤锅飘香,猪耳、猪手、鸡翅、凤爪为必选项,道道都是下酒好菜。当灶头的卤锅开始咕嘟时,孩子们最经不起诱惑,常常捞出刚凉下就上手抓了来啃,祖辈们见孙儿个个小嘴巴油光发亮的贪吃样,便是最享天伦的时刻。

炖锅一般是鸡鸭鱼肉四个锅,早早提前炖好,先炖香但不炖烂,放置浸汁入味,到年三十儿那一天,几个火头再同时开。

年夜饭桌上,一般四个炖锅在中间,这种炖锅是信阳独有的火锅,中间膛里生的是炭火,周围一圈锅里是肉和汤。边煮边吃,腾腾升起的热气伴着咕咕嘟嘟的滚汤声,格外应景、热闹。四周是八个凉盘,切好的卤肉、蒸好的腊味、凉拌的木耳萝卜丝等。这时,长辈们、男士们、孩子们都已上桌,定有勤劳的妈妈还在厨房忙着红烧、热炒。她常常和最后那道菜一起上桌,擦擦手坐下还忙着张罗大家吃喝,问问今年的卤锅腊肉比去年味道如何,大家定是一片赞赏。酒足饭饱后,父亲会招呼我给叔叔伯伯们添茶倒水,或者加加炭火,我也乐得如此,感觉能做很多事的样子,当然,不忘时不时看看时间,心里盘算着快该领红包了。

恍然二十几年,两位祖辈离开以后,我就再没回老家过过年,所幸这些传统依然代代相传。年的方向连着家的方向,等我的孩子们长大,定会带他们去还原这些原汁原味的年的味道。

年关何处是 豫发集团品牌与客服中心经理 刘兵

岁月催人老,匆匆又一年。临近年关更让人觉得时光飞逝,韶华短暂;临近年关更让人乡愁难置,忐忑难安。行走于都市,辗转于异乡,只能靠不停歇的工作麻木自己,可“年关”终究到来,“过年”如“过关”一般无从逃避。心中有一个地方,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这就是老家,是文人笔下的故乡,是承载儿时新年欢乐记忆的地方。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关于新年的记忆,从腊八开始。也是从这以后,年味渐浓,耕作了一年的人们农事上迎来了“冬闲”,可生活的节奏,却伴随着人们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新年迈进的步伐。村里面更加热闹起来,孩子们的笑声多了起来,春节一天天近了起来!

身在郑州,腊八节除了喝上一碗粥,似乎别无它想。偶然的机会,街头小巷遇见了腊八蒜,在爱人孩子不解的目光中,喝了二两小酒。之后,我大讲特讲腊八蒜在我记忆里的位置,可是看着他们难以理解的目光,唯有落寞苦笑。

假如说腊八加快了人们迎接新年的脚步,那么祭灶(腊月二十三)就是开启春节的“小年”。儿时记忆里,从祭灶开始,直到元宵节,这段时间都是新年。

现在回忆,想起来的不是春节期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丰富的食物和为数不多的压岁钱,而是爷爷奶奶还在,一些近亲晚辈初一当天早早送来一碗饺子,盛满了亲情。早饭之后,整个家族的晚辈会集合起来,按照辈分、年龄,挨家去给老人拜年。

从初二开始,十里八村路上都是走亲访友的人,相遇之时,很多人往往能热情聊上半天。因为互相嫁娶,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诠释乡亲这个词。

走亲访友之后,孩子们盼望的是元宵节,因为那时候能打上一盏灯笼,去村头和别的孩子疯上半夜。

记得村头开阔处,有老人扎了一个走马灯,能让人啧啧称叹半天。如果那段时间老人开心,他还会放上一盏孔明灯,能让作为孩子的我们看上好久,猜测飞到了哪里。中间难免有孩子们打闹,最常见的是灯笼之间互相撞击,很快就有纸糊的灯笼燃烧起来,孩子哭着闹着回家,空气中传来的是“灯笼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这些关于年的记忆,岁月镌刻而清晰。可是,如果我回去过年,带上我的孩子回到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这些都还在吗?

村头老人已故去,走马灯、孔明灯成了我们的记忆,我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灯笼会”,哪怕是他今天也会在郑州居住的小区里举着价值不菲的“状元灯”走来走去!

又到年关,如何过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