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2018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首年40致敬新时代 我奋斗·我幸福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一生只想带领枣农奔小康
来参与了,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石聚彬: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一生只想带领枣农奔小康

“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办企业兴实业。我这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带领枣农奔小康。”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的座右铭。熟悉的人都知道,他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每一个家庭都能吃上新郑红枣。”

炸过油条、当过木匠、贩过布料,早年的石聚彬品尝过生活的艰辛。1988年,不服输的他带着20吨红枣闯深圳,结果血本无归。谁会想到,如今30年过去了,当年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一家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

从河南到河北,从陕西到新疆,因为他和他的“好想你”,全国枣农及红枣行业从业者达3000万以上。他也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社会上称他为 “红枣大王”“红枣司令”。

谈及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石聚彬坦诚地说,自己就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我今年57岁了,用尽一生搞好红枣一件事,也就可以了。”

高考落榜 他用胆识挖到“第一桶金”

早春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胆识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胸有多宽,路子就有多宽。”身穿深色西服、浅色衬衣,57岁的石聚彬谈起自己30年的创业格言,眼神里充满光芒。

1961年9月,石聚彬出生在郑州新郑孟庄镇小石庄村,生下来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从记事起,石聚彬的生活就充满了困苦,一家7口挤在三间破房里挨日子。他14岁那年,母亲生了场重病,闻讯而来的乡亲们这家凑一元钱,那家凑两元钱,有的乡亲则拿来十个八个鸡蛋,堆到一块儿凑起了母亲52.6元的手术费……那一天,贫困和乡情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孟庄孟庄,到处沙岗,粮食不够,煮枣喝汤。”这句多年前在新郑流传的顺口溜,真实地道出了孟庄人的生存状态。青黄不接时,“一个红薯一个馍,离了红枣没法活”,乡亲们都靠红枣充饥活命,视其为“救命果”。

为糊口,石聚彬从小什么都干,炸油条、赶驴车、扛货包、当木匠、贩布料……穷困的生活磨砺出他勇猛果敢、敢闯敢拼的坚毅性格,在他看来,最艰难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

1982年,石聚彬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作为村里唯一高中生的他不能鱼跃龙门,却也不甘平庸。1984年,年轻的他被推选为村主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年在红枣成熟的季节,父老乡亲们看着满树的红枣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何才能让家乡人靠着红枣发家致富呢?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富起来的深圳人爱用红枣煲汤、滋补身体,顿时眼前一亮。当年秋天,石聚彬东挪西凑了几千元,带着收购来的6吨红枣前往深圳。但保鲜也成了难题。虽然没有赚多少钱,他却长了见识。

第二年,石聚彬再把红枣运到深圳。这次他轻车熟路,结果顺利地把红枣卖掉,大赚两万块,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成了“万元户”。年轻气盛的石聚彬当着全村老少的面发誓,一定要带着所有人发家致富,让新郑红枣冲出河南!

历经坎坷 与家乡红枣结下不解之缘

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之后的30多年里,他与家乡的红枣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又是一个红枣丰收年,乡亲们把收获的20吨红枣交到石聚彬手上,他信心十足地踏上南下的征程。谁料,车队一路上遭遇连绵雨水,使得红枣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渐渐发霉。心急火燎的石聚彬本想趁一丝晴天摊开晒干、挽回损失,结果又突遭暴雨,枣子被冲得七零八落。

这一趟,他赔了5万多元。感觉无颜再见家乡父老,他不敢进村,待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一斤白酒下肚才敢跟老婆说起生意惨亏,夫妻二人不由得抱头痛哭。这是石聚彬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滑铁卢”。他辞掉村主任,身背巨债,只身一人来到郑州市区打拼,“债务不还清,决不踏进小石村”。

到了郑州后他接手了一家快倒闭的印刷厂。几年下来,竟搞得风生水起,赚了钱、还了债。即便如此,他脑子里想的,还是怎么把家乡的红枣产业搞起来。

1992年,石聚彬碰到老家的镇党委书记,双方聊起家乡的红枣,书记说镇上还没有像样的企业,问他能不能回来。 “红枣让我成了名人,又让我失败。可我就是倔强,守着这么多枣,就想做成事。”石聚彬答应了,当年签下合同,承包了孟庄干鲜果食品加工厂。但这一次,石聚彬卖枣的思路已与5年前不同了。

为了开发新产品,石聚彬先后69次到广州、上海等地访名师、求名家。为了节省路费,他总是坐硬座车厢,带上妻子烙的油馍,饿了啃一口,渴了喝口自来水。

1993年的一天,在南方跑市场的石聚彬和客户吃饭,发现客户捞水煮鱼里的红枣吃时,吐枣核很费劲。这个不起眼的举动让他产生了触动。当时市面上,山东、河南等地所有红枣产品都是带核的,他一回孟庄镇就搞起了“无核化”,率先开发出皮薄肉厚的“无核鸡心枣”。

产品拿到广交会上一炮走红,以每吨2.6万元的价格被哄抢,一下子大赚100万元。他主持研制开发“鸡心人参枣”产品,经专家评议,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红枣深加工的一项空白。

心无旁骛 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

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在石聚彬眼里都成了开发新产品的契机。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时,石聚彬别出心裁,琢磨出了口香糖外形的红枣片。

也就是那一年,石聚彬在200多个征集的名称中启用了“好想你”品牌。他介绍,当时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觉得名字听起来酸溜溜的。但石聚彬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好想你代表着亲情、友情、爱情,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太含蓄,明明好想你,却从不说出口。要是看望亲戚朋友送上好想你红枣,自然就能传情达意。”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新郑红枣,石聚彬和他的同事们大力开拓市场,以农村人特有的朴实,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经销商。他们的真诚赢得了大量消费者。不到3年,好想你枣片随着歌手周冰倩的名曲《真的好想你》风靡大江南北。

2000年,石聚彬在郑州市纬二路开了第一家“好想你”直营店,石聚彬让营业员站在门口促销,派送枣片。如今,“好想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开设了2000多家店。

他说“赢者就是变者,变者就是胜者”,靠着下苦功和巧办法,愣是开发出枣干、枣片、枣粉、枣醋等16个系列、300多种单品,申请了近400项专利。谁也想不到红枣能“七十二变”,“好想你”就这样从上千家枣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如今,在“中国枣乡”新郑,枣类加工厂为数众多,为什么石聚彬能做大?石聚彬说,自己能把事干成,靠的就是专注和恒心。有朋友劝他开矿或搞房地产,他统统拒绝:“每个人一生只能办成一件事,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才能独树一帜,引领时代。我这辈子认定了红枣。”

走进孟庄,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标语:“让中国每一个家庭都能吃上新郑红枣。”这是石聚彬的理想,更是他的壮志雄心。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到小石庄,给乡亲们发红包、贺新年。这些年来,石聚彬一直在回报社会,捐几万元、几十万元,在家乡修路架桥、扶贫敬老、助残助教等,累计捐资超过1000万元。

“2017年我们把企业的营销市场部建立在上海。”石聚彬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说,企业市值上不上百亿都不重要,他最大的心愿仍然是让中国的每个家庭都能吃上好红枣,享受红枣带来的健康,这就够了。 郑州融媒体记者 石闯 文 马健 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