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成燕 通讯员 杨宇 文 马国樑 陈岩 图 核心提示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瞬间,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发展史上,却写下了浓墨重彩。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实验区,灿然开启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新征程。 飞逝的五年光阴,记录着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跨越发展的铿锵足音。2017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0.1亿元,是2012的3.4倍,年均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3亿元,是2012年的4.1倍,年均增长2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3亿元,是2012年的5倍,年均增长4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5亿元,是2012年的5.9倍,年均增长42.4%;手机产量2.99亿部,是2012年的4.4倍,年均增长约4000万部。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98.1亿美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2%,占全省、全市比重分别达到65.1%、83.5%。航空客运量达2430万人次,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航空货运量达50.3万吨,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2%。 五年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勇立潮头,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以“争分夺秒、拼尽全力”的拼搏干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在多个领域探索先行先试,圆满完成“打基础、成规模”的目标任务,转入到“立新城”的新阶段,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辐射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骄傲地昂起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龙头”。 国际“立体交通枢纽”初现 仰望蓝天,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上升为国家战略,飞架郑州通往世界大舞台的空中金桥,不仅为河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连通欧亚、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指明了方向,更确定了航空港实验区“空中丝路”的核心节点地位。 2017年12月30日凌晨6时20分,随着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cv984航班满载货物顺利抵达郑州机场,标志着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400万人次,跃升至全国第13位,郑州机场的年客货运规模首次实现中部机场“双第一”。截至去年年底,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达到21家,开通货运航线34条,通航城市37个,全货机航班量每周计划110班以上。 随着郑州航空枢纽网络结构逐步完善,“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稳步实施,新开亚特兰大、萨拉戈萨航线,加密卢森堡、芝加哥等航线,目前卢货航周航班量达18班,市场份额居郑州机场首位。 俯瞰大地,一列列从四面八方满载乘客、货物的高铁呼啸而至。随着郑机、郑焦、郑开城铁与城郊铁路联通机场,高铁南站开工建设,郑州“米”字形高铁快速形成。当前,“三纵两横”的高速路网与“三纵一横”的快速路网初步建成。一个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呈现。 口岸经济风起云涌 据海关统计,2017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3374.5亿元,同比增长6.7%,年度进出口值再创历史新高,位列全国综合保税区第一位,自该综保区封关运行以来实现6连增。 该区通过口岸作业区使综保区与口岸之间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形成以区促港、以港兴区的优势叠加效应,为“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重要支撑。在通关流程中“去繁就简”,深入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打造通关个性化便捷之路,2017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较2016年压缩35.7%和74.85%。以口岸建设带动物流发展,成功吸引ZARA等七大服装快消时尚品牌分拨业务由北京、上海等地转移到新郑综保区,服装包机每周“两进两出”,打造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差异化发展跨境电商直购出口模式,吸引义乌、深圳、上海等地的航空物流型跨境电商货源向郑州集中,空运专线、转关、邮路、空运包机等多种模式开展,郑州—台北、郑州—拉脱维亚包机航线开通,让更多企业“走出去”,更多商品“卖全球”。 与此同时,该区还率先实施选择性征税、港仓内移等系列改革创新,相继建成投用电子口岸、口岸作业区与肉类、活牛等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构建起我国内陆功能全、效率高的通关口岸体系,成为内陆地区为重要的进口货物分拨中心。 产业集聚“握指成拳” 过去的五年,航空港实验区产业发展由单一企业转变为全产业链多集群发展格局,连续五年招商引资实现超千亿,友嘉、惠科、华锐、合晶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现代产业基地初成规模。 2月24日,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BCDE区首家入驻企业——河南省酷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为航空港实验区这个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迎来新春开门红。自2014年该产业园A区开园以来,已有58家非苹智能终端企业投产,另有43家企业正在装修或待选厂房。 从“一颗苹果”长成“一片果园”,郑州航空港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据统计,该集群已入驻企业188家,累计投产项目60个,2017年手机产量达2.99亿部,占全球手机供货量的1/7。 除了向世界亮出智能终端这张耀眼的名片,自2015年6月开展跨境业务以来,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产业也异军突起。 从2015年的74.6万单到2016年近190万单,再到2017年飙升至近1600万单……该区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和货值呈现井喷式增长,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截至2017年底,该区共完成跨境进出口1853.6万单、货值14.53亿元,缴纳税款7000多万元,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综试区中名列前茅。 该区在全国综保区内率先打造“9610”跨境出口模式,破解跨境出口路径难题,引发业务单量井喷式增长,去年日均出单量达5万单,高峰时达40余万单。目前,大连京猫、河南龙库已开通郑州—台北、郑州—拉脱维亚两个跨境电商货运包机专线,拉动航空物流迅猛增长。去年共运行全货机包机37个班次,完成出口商品394万单、货值1.79亿元、重量400余吨。 产业之花,正以百花齐放态势悄然孕育。河南首家飞机租赁业务落地航空港实验区,飞机租赁产业实现零的突破;航空物流、大宗贸易、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多个产业均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 创新支撑更加坚实 创新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获批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智试验区”“人民币创新试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经营性租赁外币结付租金”……目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已成为我国内陆政策叠加最多的一个特别区域。 据统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批一年多来,该区新增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省级2家、市级5家,各级孵化平台已累计入驻双创企业350家、创客团队200个。武汉光谷咖啡、创业黑马、华夏创客邦、北京UFO众创空间等一批国家级孵化平台已经或即将入驻。航空港科创中心、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美创国际产业园等综合体即将建成投用,全区已累计建成双创综合体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目前,该区已引进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64名,硕士、博士等高科技人才1530名;设立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航空大都市研究院、约翰·卡萨达教授工作室投入运转,与浙江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开展了人才合作对接。 该区还率先实现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电子营业执照、工商登记名称预核准、三证一章等改革创新。通过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截至2017年底,航空港实验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8678户,注册资本1544.31亿元,分别增长59.3%、25.1%。 航空都市跃入眼帘 过去的五年,郑州航空港区从一个偏僻荒凉的“机场小镇”转变为国际化生态宜居宜业航空新城。 逛庙会,看灯会,赏民俗……狗年春节长假,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到处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新春氛围。园博园、双鹤湖、苑陵故城三大景区及公园为广大市民捧出了一场传统民俗文化与园林艺术交融的盛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据统计,2月15日至2月21日,郑州园博园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人数达10万人次。双鹤湖中央公园庙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竹马旱船、梨园春戏曲好戏连台,单日最高接待人数达4.3万人次。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免费对公众开放,让群众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单日最高接待2万人次。 旅游是城市活力之源。当郑州航空港区热情地拥抱海内外游客走进这座航空都市的时候,一个生态宜居、科技智慧的航空港正款款向世界走来。 随着全域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快速变城市”“村民快速变市民”。截至目前,该区基础设施覆盖超过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8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10平方公里,空港片区基本成熟,古城、双鹤湖、会展物流三个片区初呈规模。全区绿化面积1436万平方米,绿地率26.6%,绿化覆盖率26.8%。万三公路以西2042万平方米合村并城工程已开工84.2%,南水北调渠以西区域基本完成建设,五万余名村民回迁城市居民社区。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正在设备调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已形成十五分钟就医服务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牢记五大战略定位,牢记全省最大开放品牌、带动河南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战略平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双城引领’的责任,‘争分夺秒、拼尽全力’,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圆满完成‘打基础、成规模’目标任务,转入‘立新城’的新阶段,掀开了全力推进‘国际、魅力、机遇、幸福’航空港建设的新篇章。”市委常委、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健的话掷地有声。 日月恒升,山高水长。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踏着奋进创新的强劲鼓点,以拼搏为帆,以实干为桨,风华正茂的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正迈向繁华似锦的美好未来。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