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秦华 实习生 杜雨阳 文/图 日前,首届白居易故里诗歌文化周暨白居易诞辰1246年纪念活动在黄帝故里新郑举办。这是一次名流雅士期盼的新词好诗待君吟的雅集,是一次思接千载与白居易诗歌文化一起遨游的机会,更是一场触摸白居易灵魂,实现跨越时空对话的探寻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纵论白居易诗歌文化,并就如何挖掘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畅所欲言。 诗的国度 诗歌折射思想的光芒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拥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佳作辈出。李白的昂扬向上、豪迈奔放、爱国恤民,杜甫的孤独澄明、悲悯仁爱以及在贫饥之中意兴不减、诙谐风趣的性情,白居易的爱民、担当、包容、贞刚……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展示。 生活在诗歌的国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诗和远方”。正如著名主持人董卿所说的那样: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我们热爱和推崇诗人,因为他们用生命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代代诗文大家在筑起诗歌的文化大厦,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卓越力量。 在众多诗文大家中,白居易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无论是“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的美不胜收、愿景可期,还是“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忧国忧民、悲悯情怀,抑或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警示与告诫,“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忧虑与远见,无一不在绽放诗歌魅力的同时,折射出思想的光芒。 名家齐聚 解读白居易诗歌文化 浅吟低唱诗意浓,居易故里触心灵。在白居易诗歌文化品鉴会上,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莫砺锋,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省作协名誉主席李佩甫,青年学者、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等围绕白居易诗歌分别作了主题为《白居易的人生》《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中原文化精神》《白居易诗歌精神的当代意义》的讲座。 在名家辈出的大唐诗坛上,白居易是紧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最杰出的诗人。他留下的诗歌数量,居唐人之冠,其诗歌反映了晚唐社会生活的各种画面,刻画了众生相,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他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在当时及后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也与掀起古文运动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媲美。他以其平实朴素、形象鲜明的现实主义诗风,被后人誉为“诗魔”和“诗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充分显示了白居易诗歌对后世影响之大。 而这位杰出的诗人,就出生在新郑。据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在清朝乾隆四十一年编撰的《新郑县志》上对于新郑市东郭宅,有着这样的记述:“白居易所生,在县西十二里,宅今废。” 近些年,新郑尤其重视白居易故里和白居易文化的传承和推动,通过白居易诗歌馆、生平事迹纪念馆的建设,白居易故里文化节的举办,营造出了白居易诗歌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此次白居易诗歌文化周,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诗和远方” 每个人心中的向往 “中国人爱诗词的心从来没有消亡过。热爱诗词的群众基础不但是存在着而且是一直兴旺发达着。”对于国人热爱诗词的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曾如是总结。究其根本,是因为诗词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 “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馀何求哉?”作为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很谦卑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及古人。他分别从富贵、寿命、温饱、快乐、健康等几个方面与历史上这方面比较弱势的人作比较,享受于“比下有余”的喜乐中。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人生态度是整个民族的一笔财富,蕴含着历史的正能量。”莫砺锋指出,以往人们总是关注白居易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一面,而他的知足常乐思想曾经受到过误解。 “我们现代人的焦虑,就是因为没有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人生。在当下社会,知足常乐的思想非常有益,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大声疾呼,知足常乐思想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想和人生智慧。”莫砺锋说。 王立群认为,白居易是中国古代能够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诗歌理论,并践行自己诗歌理论的诗人。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 “白居易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他用诗歌来针砭时弊,他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王立群表示,这是白诗“老妪能解”、流传广的主要原因。 程韬光认为,白居易诗歌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民精神,比如《卖炭翁》《村民寒苦》等诗作都是关注税赋、倾心民本的作品,体现了责己爱民的怜悯博爱心怀;二是担当精神,在“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中晚唐时期,将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为一体;三是包容精神,对于非主流文化乃至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心态;四是贞刚精神,白居易和杜甫一样,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众星拱北斗一样的文化路标,是中国诗坛的正气之音。 正是因为诗词中有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闪烁,我们才能在诗词里感动、沉醉、喜悦、振奋。近年来的诗词热说明我们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诗意中原 播下美好的诗意种子 郑州山川秀美,历史积淀深厚,孕育了大批先贤人杰,他们或诞育,或宅居,或游栖,或归隐于郑州的山山水水。 “李白写《将进酒》就是在嵩山脚下、黄河岸边。诗圣杜甫出生在巩义,白居易出生在新郑,刘禹锡祖籍在荥阳,死后又归于故土。我时常引为自豪能与这些先贤们一样生活在郑州的土地上。郑州诗歌的历史也很悠久,在《诗经》里面,《郑风》是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诗集。”谈起郑州与诗歌的关系,程韬光如数家珍。 程韬光的身份很多,诗人、作家、编剧、兼职教授,而这些角色的转变,都与诗密不可分。 “在写了多年诗歌之后,我突然觉悟,最能传承民族精神的绝非帝王将相、王侯权贵,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先驱们。于是我开始潜心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唐诗。”春华秋实,待《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等开创诗人小说写作先河的作品一部部问世,程韬光也成为国内研究唐朝诗人的知名学者,受邀到多所大学开讲《李白与文化自觉 》《杜甫与文化自信》《刘禹锡与文化自强》以及《唐诗美学》。 程韬光说,他的作品也是和这些先贤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对话。“将他们的诗歌和思想结合当下进行诠释和记录,也是为郑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程韬光认为,郑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它既有着3600年的悠久历史,又有着现代都市的气息,同时它也是文化交流激荡的城市,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程韬光特别希望郑州能再现诗歌的繁荣,在大家的心中播下清晰、美好、持久的诗意种子。 正如李佩甫所说,中原文化对诗人、文人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与日本、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的文化“底板”相比,我们中原文化的“底板”是守的文化,没有进攻意识,核心是“忍”“韧”,“虽然历史上中原文化曾遭受极大伤害,但中原人有种‘人活一口气’的坚韧,我们以‘气’代骨,靠着‘忍’和‘韧’活着。”李佩甫说,当今是河南发展的最好时期,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中原文化一定能长出新的“骨”来。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