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擘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奋斗走出“幸福路” 幸福溢满张庄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斗走出“幸福路” 幸福溢满张庄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四周年”回访
张庄村街头喜气洋洋
村头“共筑张庄梦”的巨幅标语
干净整洁的张庄村

三月的东坝头乡张庄村,草长莺飞,绿意盎然,不时映入眼帘的大红色灯笼随风摇曳,而灯笼上的“梦里张庄”四个金色大字,像是在提醒着大家,他们正在将这个梦里的张庄慢慢变成大家想要的“幸福模样”。

养殖规模扩大了,民宿酒店多了起来,采摘果园、服装加工厂令人目不暇接……今天,站在当年焦裕禄成功防风治沙的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回访4年前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部分群众,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脸上荡漾的幸福笑容。

“转眼四年时光过,常想起总书记到俺庄。那一天总书记满面笑容下了车,拉着群众话家常。总书记还亲自看望贫困户,感动得张大娘热泪两行……好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咱快给习总书记写封信,请他来再看看,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新张庄。”这是为纪念总书记考察张庄村四周年,张庄村举行的晚会上特意编排的《习总书记来俺庄(豫剧清唱)》里的唱词,也是专门向引领他们走向“幸福路”的习总书记表达的一份心意。

张庄村群众每每回忆这段幸福往事,都会激动地说,没有习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张庄村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当年习总书记沿着张庄村自南向北走进贫困户家的那条路,如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路”。

“孙子在同学面前炫耀:那个给总书记吃花生的,就是俺奶!”

“这不是那位给总书记吃花生的人吗?”3月14日10时05分,张庄村幸福路上,记者走了大约20米远时,看见正在扫地的六七十岁的大娘有些面熟,上前搭话。

没想到大娘应道:“就是我啊。”

大娘名叫代莲叶,4年前的3月17日,总书记视察时,因她给总书记吃花生,一时成了“名人”,也成了媒体报道的对象。

回忆起当时见总书记的情景,代莲叶大娘说“赶巧了”,她其实并不知道那天总书记要来村里,“我当时正端着簸箕剥花生,准备花生种子,突然听见门口处好多人喊‘总书记来了’,我就抱着一簸箕花生慌忙跑了出去,我说‘总书记好,吃花生吧!’总书记剥了一个吃,说好吃,味道不错。我说‘谢谢’。”

“当时可激动,没想到我能见到总书记。”代莲叶回忆说,她记得当时总书记还问她:“花生种的够吗?”她说:“够吃,吃不掉还打油吃,吃不完就卖。”总书记听后连声对她说“好好好”。

代莲叶给总书记吃花生的事,让家里三个孙子很自豪,三个孙子总是在同学面前炫耀说:“那个给总书记吃花生的就是俺奶。”

“现在我在农家大院扫地,自食其力。”代莲叶大娘边走边说,快走到农家大院门前时,她手指着这家饭店还不忘做“广告”,“这个饭店菜好吃着呢,地锅馍、杂面条,有空你们去尝尝。”门口灯笼上的“梦里张庄”很是醒目,“梦里张庄”是集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金牌农家乐,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金牌农家乐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

在代莲叶家大门口南半幅墙上,她给总书记吃花生的瞬间,被定格成一幅画挂在了这里。

走进她家,只见院内生机勃勃,梨树已缀满花骨朵,大蒜和小白菜长得绿油油的。除此之外,院内还有核桃、山楂、樱桃、石榴等果树。

代莲叶大娘说:“如果总书记秋天能来,除了请他吃俺家的花生,还有葡萄、梨、石榴……”

“那天总书记第一个跟我握手,现在回想起来仍跟做梦似的。”

文伟清和代莲叶是夫妻俩,4年前,习总书记视察张庄村时,他是张庄村村支书,如今,已退了下来。

文伟清回忆起4年前的3月17日下午,仍记忆犹新。当天下午,习总书记来张庄村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一下车,第一个就跟我握手,从总书记下车,我一直陪着他走到村委会院里,走了200多米。”村民见到总书记很激动,都围着鼓掌问好,总书记频频向乡亲们挥手致意。

“后来的座谈会上,总书记说了很多,指示我们村干部,能给群众办多少事就办多少事,要处处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满意,村干部要多同群众聊聊,对着镜子多照照,多做自我批评,找找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努力方向。”

“总书记太亲民爱民了,像普通百姓一样,没一点架子,和我们说话就跟拉家常似的。”文伟清说,发言中,他看到总书记边听还边记,有时还插话,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谈及这4年来的变化,文伟清说,村里土地大部分流转了,他家有八九亩地,流转出去五六亩。而他的儿子,在黄河北滩包了几百亩地,种植莲藕,还养殖对虾。

文伟清现在虽然也退下来了,但一有空,他也会发挥余热,到村里交通疏导站走走,劝导开车、骑车的,安全行车,注意避让行人。“总之,就是不辜负总书记一片苦心,为美丽张庄、美丽中国,继续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文伟清说。

“俺可想他啦!他老忙,操着全国人民的心呢…… ”

4年前,总书记来到张庄村,第一个慰问的是张景枝老人。

张景枝中年先后丧两子,11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跟孙子闫春光和孙媳妇彭思思一家生活,老人的生活状况很令总书记牵挂。

今年已经90岁的张景枝在院里轮椅上晒太阳,看上去气色和精神状态都不错,穿着大红袄。记者问:“这还是当年总书记来时穿的大红袄吗?”反复听了两遍,老人说:“不是,这个是今年春节孙媳妇给买的。”

“我每天抬眼就能看到他。”老人反复说了好几遍,开始记者不知道老人家说的是谁,后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她家的堂屋,记者进去一看,原来她家客厅两面墙上悬挂的正是总书记和她的合影,其中有一幅大照片几乎占去了大半面墙。

孙媳妇说:“有时候我不在家,奶奶会自己慢慢挪着步子,坐到客厅沙发上看‘合影’,很高兴满足的样子。”

当记者将当年有关她的报道的《郑州晚报》送给她做纪念时,她高兴地说:“我要把它贴墙上,想看就看看。”

记者问张景枝老人:“您想总书记来看您不?”

“咋不想?可他太忙了,他操着全国人民的心呢。”张景枝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未来还要带领其他养殖户共同致富”

如今,走在张庄村,看到的都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统一的白墙青瓦的楼体风格;个性化的农家小院;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这里,根本就找不到贫困的影子。

据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介绍,2014年,711户2960口人的张庄,在册贫困户211户754人,而2017年只剩下17户48人。

村民们几乎都想让记者转达他们的心声,张庄人一定不负总书记嘱托,努力奔小康,建设好家乡。

张景枝老人的孙子闫春光,今年31岁,曾经到附近工厂打工。

“下一步你咋打算?还是打零工?”4年前,因禽流感养鸡场关闭,本是贫困户的闫春光,打算收拾行囊外出打工,但是,没想到总书记的到来,改变了他出门打工的想法,“总书记说,他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告诉我,不要害怕,你还很年轻,就算遇到再大困难,也一定要把老人、孩子都照顾好。”

得到总书记的安慰和鼓励,随后,由当地政府帮忙协调,获得10万元企业捐款,他重新建起了养鸡棚,从原来1000多只鸡,2014年扩大到3000多只,2016年,他又建成了现在这个大棚,目前有产蛋鸡1万多只。

现在的闫春光,已是顶呱呱的养殖能手,满脸都洋溢着自信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他的养鸡场,记者看到,场门口堆着成箱的鸡蛋等待走向市场。

闫春光说,这1万多只鸡每天下蛋在1000多斤,一天吃饲料2500块钱,算下来仅这一项每天能赚个五六百块钱。

谈起未来,闫春光说,2016年建的养鸡大棚,贷款48万元,首先就是把贷款还上,不过,他自信地算了算,贷款也会很快还上。

下一步,他打算再建一个养鸡大棚,还要把村里的所有养殖户全部联合起来,带领村里养殖户共同致富。

郑州融媒体记者 杨观军 鲁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