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共享 上一版3
倾心倾力惠民生 殚精竭虑利百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倾心倾力惠民生 殚精竭虑利百姓
天蓝、地绿、水清,郑州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普及,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随着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

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春天,总给人新意和惊喜。

2018年全国两会,一如这个春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新目标,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事实上,从就业、收入,到教育、社保,再到医疗、环境,近年来省会民生改善精彩纷呈。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民生改善,既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收入分配,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和公平正义。

具体到郑州而言,回溯近年来大步向前的发展“脚印”,数字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时期,保持年均11.2%的经济增速。2015年,生产总值完成7315.2亿元;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9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市强则民富,正是随着整个城市经济的不断壮大,城乡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统计显示,2015年~2017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099元上涨到360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25元上涨到19974元。

民富则民安。绿城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实践着“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承诺。

努力让就业更充分更有质量

民生为重,就业为本!饭碗,是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支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使就业更加公平、更加充分。

为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郑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广开渠道,并为不同困难群体,开出不同“药方”:

针对“4050”人员,大力开拓公益性岗位、提高再就业各项社保补贴;

针对高校毕业生,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发放求职补贴;

针对农村劳动力,启动“春风行动”,严打人力资源市场违规。

无论哪类就业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就意味着就业难。为此,我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免费培训就业困难群体;鼓励职业技能院校定向培训;农村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条龙”,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技能……

有的放矢的就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了就业再就业。统计显示,201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社会保障织就“安心网”

社保是民生之依,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上,而这些都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多年来,郑州市社保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更被誉为“郑州模式”。

为了保障社保基金运行, 2012年,郑州率先启动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市级统筹,经过近4年的调整完善,新政在2017年圆满实现。如今,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执行统一的征缴、支付政策,逐步实现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和待遇水平总体一致,充分保障劳动者切身利益。

为让居民享受到更完备的社保待遇,我市还调整了一系列社保政策: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统筹报销额度调高,门诊慢性病范围扩大;城镇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特殊困难群体看病实行“兜底”帮扶……

统计显示,2017年,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各项社会保险费收入331.57亿元,基金累计结余598.62亿元,基金规模创历史新高,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让更多居民过上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生活。

让城乡居民共享“惠民果”

民生,和百姓的心连得最紧、贴得最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要更多向民生等领域倾斜。要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办好群众急需、普遍受益民生实事,让百姓在生活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个体的‘小幸福’,就是政府的大民生。”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认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社会发展,通过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前进步伐,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为让百姓更多分享发展成果,政府财政天平向着民生倾斜再倾斜。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1031.2亿元、增长18.4%。而在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又增长13.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4.2%;社会保障与就业增长11%。

这些不断增加的财政支出,如同阳光雨露,孕育着民生之果,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2015年,“郑州片医”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16年,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20个,新增养老床位2600多张;2017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开工107383套,为1338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公共租赁住房补贴544万多元……

正是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据,印证着甘甜的民生泉水,正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郑州融媒体记者 王 红

本刊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郑报融媒视觉中心提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