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萍 文 丁友明 图
近年来,与朗读、诗词等内容有关的各类大赛和文化节目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去年在我市开启的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大赛,更是受到了全市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3月31日下午,2017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决赛暨2018新赛季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咱郑州人的老乡、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海霞(图右)以评委身份出席活动,围绕诵读经典之于孩子有何意义、青少年该如何诵读经典等问题作了精彩发言。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文化长河中,古代经典诗文,无疑是最美的浪花之一。徜徉于这些经典之中,你会感到伐檀奴隶的愤怒,你会看到南朝古寺的烟雨,你会听到大路上的兵车辚辚,你会闻到丰年里的稻香阵阵。诗歌里,有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忧民的情思;有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心报国的胸怀;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渝的牵挂;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许身与国的壮志。
“诗歌文章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美的语言!它们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凝结而成的完美结晶,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将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儿女凝聚在一起的文化之魂。”海霞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理当成为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青少年应该怎样来学习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呢?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海霞苦苦思索着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古人的教育不是从识字、写字、懂字开始,而是从鹦鹉学舌般的诵读,从看似迂腐可笑的摇头晃脑、不知所云的读书开始?而且这种方式居然延续千年之久?在学习语言专业并从事语言工作、成为一名播音员之后,她才慢慢地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之处。
“读尤其是大声朗读,其实是最简单、最基础、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当我们还不能很快记住那些繁杂的笔画、理解那些丰富、深奥的语意之前,读使我们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文化的脉络,从音律中体会到世界的脉动,从意象中开始熟悉生活的模型,这是科学而有效的‘启蒙’。因此,我们每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化,也许就是长辈一句句教我们说的童谣和最初级的诗文。通过跟随诵读的形式,我们由模糊到清晰地了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从而完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海霞说。
本着从语言的角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优雅精美的当代语言文化、全面提升青少年语言素养与能力的美好愿望,海霞和一批 国内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们一起推动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工程,举办了多次经典诵读活动,开发出版了一系列语言教材和有声辅助读物,并于去年与中少社一起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展演。这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工程郑州行”活动,就是源于一份要把最优质的资源、最专业的团队、最规范的教学、最优良的品牌带给家乡、服务于家乡文教建设的情怀和诚意。目的是全面加强郑州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郑州市语言教育培训从业人员以及中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大赛其实只是本次活动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最好的呈现。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已经如春风春雨般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融进了他们的血脉。”海霞说,“我们所举办的,不只是一次比赛,它更是一种形式和途径、一种推动和引导,不但会让我们的孩子通过专业而有效的语言学习切实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精神,也将推动现代中国的有声语言凸显更丰富和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