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杨丽萍 文/图 读书、品茶、写字、弹琴……从媒体走出已15年的作家杨葵,循着自己的步调,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从电视策划、家电修理、金石篆刻,到陶艺造型、文物收藏、心理疏导等,没有他不懂的,导演陈晓卿因此戏谑他是 “跨界界”的人。近日,杨葵携最新文集《不经意》做客松社书店,何为“不经意”?如何在琐碎中,缝补被切割的完整生活?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不经意》中,充满了杨葵跨出“界”、跨入“生活”的人生态度。在书的封页左上,镌刻着这样一些小字:“过日子,流水一样,一泻千里,得失成败都是不经意。不经意地读书,有些不经意间发生的感想,就写下来,就有了这本书。”书中上辑是些读书笔记、艺术笔记,用杨葵的话来说,是“既有分享佳作之意,也表达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下辑柴米油盐,或者说是风花雪月,他们有点像书、写作这俩主题的底色,更接近“不经意”的本意。 虽然篇目长短不一,且“有一搭没一搭”,但每一段文字背后都包含了杨葵的大力气。杨葵说:“虽然是随意地写作,但我一直追求让现代白话文拥有一定的通达度,希望我所有的文章都禁得起细读。” 早在学生时代,杨葵与文字之间就有种深深的羁绊。受益于此,工作后的他编过图书、写过专栏、做过杂志,以书、报、刊等形式在文字的海洋里恣意遨游,推动着自己的文学版图不断扩大。不过,出版《坐久落花多》后,他“终结”了自己开启于90年代的专栏写作。 “写专栏是对写作的一种训练,有志于写作的人,其实可以从写专栏开始,写专栏能让你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写作习惯,这点对于专业写作非常重要。” 多年的专栏写作经验让杨葵获益匪浅,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长期写作专栏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因固定时间交稿、固定篇幅大小,写得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形成固定的套路。因此他认为写专栏应该有一个度,到达某种程度就该停止。 今年年初,由雅达书院主办的“乌镇文化讲堂”艳惊四座,其从深耕文化着手,为人们提供突破思路、开放眼界的文化滋养。作为雅达书院的发起人,杨葵怀着一片对文化交融发展的赤诚之心:“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该如何让它盈利,或者说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保持它的纯粹,也渴望通过我的穿针引线,让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在这里交融互动。” 从职业和作为来看,杨葵的人生实在是“不经意”的多姿多彩,而他的“不经意”,大抵是好奇、探索、尝试、学习、收获,喜欢着生活的每一种可能。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可以参照杨葵送给郑州日报读者的寄语:“永远保持自己的开放心态。”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