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文创企业组团参展
在“诗和远方”中探寻文化传承
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 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张家辉:喜欢让观众“猜不到”
于丹新作解读汉字奥秘
汤唯新作入围戛纳电影节
柏林电影节获奖动画强势来袭
《写给母亲的52封信》出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诗和远方”中探寻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杨丽萍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落下帷幕,饱读诗书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才子最终夺冠,让“诗和远方”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近年来,用现代视角“点燃”传统文化的各类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骨,辅以现代流行的综艺要素,打造出了一个个文艺“爆款”。

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何“爆款”迭出?如何成为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河南,应该如何借用文化节目平台更好地传播中原文化?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采访。

根植文化富矿 出征电视蓝海

相较于热闹喧哗的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从面世伊始就根植文化。不请天价流量明星,不加花里胡哨的后期特效,依靠着一位位个体嘉宾完成文化的传递、达成某种精神诉求。诸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之类的文化“爆款”,莫不如是。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爆款文化节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彰显了充分的文化自信。” 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栏目分管负责人沈伟认为,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无比深厚,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明和智慧浩如烟海,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各类电视节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爆款文化节目屡屡涌现,其实就是我们在打造软实力的过程中文化自信的体现,顺应了时代大潮和观众需求,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沈伟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备受观众喜欢的文化节目植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特有的价值体系,在节目中提供着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等社会标准,可以增加大家的社会认同。

“这些爆款文化节目可以使人们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掌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中积累的经验、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起到一种文化教化作用。没有或缺少这种教化,就会失去文化的根基。”河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李暄说。

依托电视力量 重绽文化活力

除了与诗词、经典等相关的文化类节目,一些聚焦中华文明或关切当下社会发展的文博、文化类节目也凭借各自特色开疆辟土,成为深受大众喜欢的另一种“爆款”。这类节目通过让厚重历史再现生机,让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当下生活擦出火花,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关注,《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去年年底开播的《国家宝藏》中,河南博物院亮出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穿越3000年的妇好號尊以及禁止出国展览的云纹铜禁,让这三件“河南籍”国宝从冷冰冰的图片中“活起来” 、火起来,成了一种有情感、有温度的历史载体,也让全国观众加深了对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高温的油锅里放入冰糖,通过搅拌使冰糖转化成焦糖汁。放入羊肉,反复翻炒,让羊肉与汤汁相互融合……20多种配料与羊肉相互渗透,成就新乡红焖羊肉最正宗的口感……”这是今年年初河南卫视大型美食文化节目《老家的味道》中的一个片段,相较于传统的美食类节目,《老家的味道》立足传播老家河南豫菜文化,将美食、美味、美景、乡土、乡情、乡音等元素有机融合,很好地宣传了河南各地的乡土特产和美食文化,让人眼前一亮。

谈起节目的初衷,《老家的味道》制片人牛奔舒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人们的物质需求、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们希望通过对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的挖掘,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保护”。

借力大众传播 助力文化发展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将有一大批文化类节目相继登上荧屏,文化类节目该如何在兼顾可看性的同时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牛奔舒认为,通过各类电视节目模式、借用当下传媒热点让文化实现大众传播,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点。

“冯骥才曾说过,‘我们的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代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了,一部分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太少了,才造成行为、言语与生活离中华文明比较远。这些文化类节目的播出,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曾怎么做,都做过什么,随之也会思考我和我的孩子将来应该怎么做,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行为规范,中华文明才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的活的文明。”李暄指出,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只有坚持长期实践,才能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方法。

“其实电视媒体的播出是一个载体,如果想要把这个效果发挥好、传播好,得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牛奔舒建议,河南稀有的、珍贵的、独具特色的匠人们,也可以通过风口上的新媒体,达到宣传、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去多发现,多关注,多表达,主动承担起把家乡最具特色的,或是急需传承、亟待保护的文化推广出去的责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