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知味
人与自然
富贵安详(国画) 翟瑞兰
《哈利·波特》 衍生系列近期问世
交颈耳语(摄影) 王 慧
儿时的歌谣
埋头苦干“扫地僧”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知味

大 蒜

♣张富国

袁枚的笔下,有个功力超人的卖蒜叟:面对以拳穿墙的杨武士,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用腹肌吸住冲来的奋拳。杨武士难以脱逃,不停地求饶。老人鼓腹,杨武士纵身一跃,跌到石桥对岸。是呀,强中自有强中手!目中无人,必作茧自缚;取人之长,方能补己之短 !

袁枚是个才子大家,眼力过人,自然明察秋毫。这位卖蒜叟与大蒜朝夕相处,身体强健,明月入怀,可谓顶天立地!看来,这大蒜非等闲之流。

不错,这“大”字,如四肢强健、血脉贲张的俊男,体格出众,能力超人。如此桂冠,可不是谁想戴就戴。只有医病治邦的人,才被人抬举为“大夫”。区区大蒜,何以冠“大”?

这蒜,可谓大含细入。六千年前,古巴比伦人种植大蒜,以蒜汁涂身,或把大蒜串起来挂在脖子、墙壁上顶礼膜拜。国王食蒜成癖,中亚、西亚人纷纷效仿,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大蒜,广植华夏大地。“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此前,中国人所食的蒜是薤,鳞茎数枚聚生,狭卵如大米,也叫小蒜;胡蒜瓣大粒多,名曰大蒜。这大蒜,古埃及人视为力量源泉,建造金字塔时,几十万奴隶以此驱散瘟疫的威胁;古印度人食大蒜洪亮声音,增进智力;我们的祖先远行,爱其芳气,护寒灭菌,装蒜辟邪。这位菜蔬中显赫的老前辈,皮堪鸡毛,但汲取天地精华,抗菌杀毒,肉比白玉,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品,不折不扣的蔬菜“一哥”。

这蒜,可谓大教无痕。如春风化雨,蒜只做锦上添花的事:冬春之交的菜荒里,凌寒而来的蒜苗,成了碗碟宠物。切碎青碧的蒜叶,盐腌滴香油,开水冲作卤,捞上煮过的细面,阳春扑面而来;端午,蒜薹两拃长,切成小段,炒肉丝,是极好的下饭菜;立夏,抽过薹的蒜苗苦味,蒜头膨胀猛长,七八抱团,积攒新味,挣得蒜田开裂。蒜甘做配角,很随和:烧小龙虾、小杂鱼,蒜抑腥除杂,扬鲜吐新,融合天物鲜味,尽力挑逗味蕾;拌黄瓜、蒸茄子,蒜泥相佐,寡淡之物,从此滋味绵延,情思不断。蒜也是调情美物:有味蒜蓉丝瓜干贝,蒜头拍扁去衣,剁成蒜蓉,清油炒香;丝瓜刮去外皮切段,挖个浅坑,干贝、蒜蓉酿入丝瓜,大火隔水蒸后,淋爆香的椒末即可。默默的付出,没有丝毫束缚,不求回报,当然无声。有人调侃“蒜你狠”现象:天气、流通是大蒜升值的财路,殊不知,人气,才是大蒜的命根!

这蒜,可谓大义凛然。蒜氨酸是大蒜中的精华,稳定无味;一旦破碎,与酶相交生成蒜素。此物是人体免疫城墙的长条砖,储正气,驱邪恶。但气味熏烈,通五脏,达诸窍,一些人望而却步。宋时官二代范成大,看不惯升斗小民嚼蒜,抱怨“幸脱蒌藤醉,还遭胡蒜熏”,痛斥此味“臭不可近”。其实,这是大蒜聪明的自我保护,以免遭天敌的伤害。聪慧的唐人发现了这个秘密:透过气味迷障,大蒜卓越的营养保健功效,超过黄金的价值。唐朝高宗时,民间流传“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杨德干是万年令,性情刚烈。一宦官恃宠而骄,放鹞子毁田。杨德干把他杖责二十,处死鹞子。宦官哭诉求救,高宗厉声回道,“你情知此汉狞,何须犯他百姓?”看来,杨德干疾恶如仇,正气凛然,绝非鸡毛蒜皮之辈,百姓谁不拥戴?

大蒜是味大自然赐予的珍宝,却极少出现在古诗词里,“山市冰难致,家园蒜自珍”之类的佳句,更加珍贵。但大蒜不舍其大,与百姓不离不弃,真成了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烟火之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