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茶水工获金像奖 苔花也学牡丹开
谭鑫培与他开创的 “民国京剧”
12岁女生的 文言文二胎心声
最美人间四月天
在五彩斑斓的角落里
品读岁月的颜色
吕洞宾的最早记录
家乡柳色新
进口食品 未必质量更好
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大千世界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典籍中,大多数不用标点符号,需要读者自己进行断句,此谓“句读”。句读的原则是语气结束画圈,没有结束画点,“可圈可点”便出自这里。

古代的外文典籍同样没有标点符号。这大概因为古代中外的书籍产量很少,不需要读那么快。

标点符号诞生于五六百年前欧洲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书籍进入市场并成为商品,标点符号因此被发明出来。

新式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我国现用的标点符号融合了古人的“句读”和西方的标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西洋标点由此传入中国。

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在他的著作《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中第一次介绍了西洋标点。

严复则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了标点符号的普及。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自创刊之日就一直坚持使用标点符号。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标点符号的创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5年8月,胡适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进行符号的实际创制并于1918年进行增删改易,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的雏形。

1919年4月,北大周作人、胡适等六名教授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通过。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这一议案,标志着新式标点得到了国家认可,极大推动了标点的普及。 摘自《新华月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