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及文化建筑 国际概念性设计方案展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及文化建筑 国际概念性设计方案展示

方案

A

蛟龙触水浪腾云 一衣带水生态城

短短15年,郑东新区犹如一颗活力四射的璀璨明星,闪耀国际。本方案以古今交融的设计手法,将光影科技和传统意象紧密糅合,打造龙湖CBD的高端时尚国际范儿,繁华深处有净地,文化组群的设计,以回归自然为本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中完成生态城的建筑意向转化。

A1【双塔】

方案中将“龙门”“鳞片”“灯笼”极具中华文化底蕴的概念注入建筑设计中,呈现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磅礴画卷。双塔从形态上看,犹如蛟龙触水顺势起飞,鳞片形态的外立面,白天光影自由流动,入夜后空中中庭变为发光体,犹如两盏巨大的灯笼悬浮在龙湖金融中心的天际线上,也预示龙湖高地的盛世崛起。

多元化功能设计、便捷的交通通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功能组织上,开放大堂、观光电梯、空中休息室作为建筑的连接元素,营造出连贯和具有雕塑感的空间。

光与影的高科技艺术得到很直观的艺术呈现,三维光网的应用,亦真亦幻的科技成影技术,在LED灯光点网与双塔之间三维水幕里,给龙湖CBD打造走在高端时尚前沿的国际范儿。

A2【双馆】

建筑如作画,景观的建造如笔墨行走的绘画。

博物馆建筑群以传统的稻米仓库为灵感,依湖而生,形成庭院、巷道以及建筑群内外各不相同的城市空间,开放式楼梯以及内部挑空设计,观赏性和适应性相互叠加,首层的湖畔步道与地下一层的交通层以最自然的方式相连,利用柔和起伏的地势、台阶座位、斜坡打造繁华深处有净地的回归自然的感觉。

A3【双中心】

文化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回归自然本源,沿龙湖CBD的中轴线一衣带水、相视而立,错落的布局延伸至建筑立面,波浪式屋顶形成了与龙门塔楼相连的引人注目的天际线,宛若蛟龙腾起激起的层层浪花。首层北面和南面大型开放楼梯和电梯脱去繁复,直接通往所有功能区,地下层设计了从国际会展中心地块直接通往地铁的备用通道,商业区沿着中轴线的水景连接至步道,湖水穿流,潋滟波光,拾阶而行,一步一景。

方案

B

龙腾跃起如意城 方圆映透金融岛

B1【双塔】

本次的六块建设用地分三组处在龙湖水系进出河道两侧,虚位以待。对称的位置,相似的地块大小,相近的使用功能都意味着它们是三对孪生的兄弟姐妹。

相比地上建筑循规蹈矩般的静默,地下道路、管网和轨道交通似乎蕴含着巨大的动能,是不应也不能忽视的“生命线”。

站在貌似对称的场地上,方案设计者看到地下环路跃然而起,环形高架轻轨擦肩而过,似乎摸到了龙湖的“龙脉”,汲取了创新的能量。

它的脉动在支撑着地上空间高效率运转的同时,也能为地上的空间组织创新带来机会,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衔接。交通设施的先期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双塔并立的可能。

于是设计借势将虚实两体腾跃、穿插、缠绕,如蛟龙出水,如巨柱盘龙,而内在的空间逻辑来自于河道两边的步行联桥,来自南北跨路的高架平台,来自低区综合功能的空间营造,来自高区智慧办公的交流需要。

连续的玻璃体不仅引导人的移动,更如同有生命的、可生长的建筑,从水边到云中,从一期到二期,充满动感,彰显力量,是生命的象征,是从古老中原大地上腾跃而起的中国龙!

B2【双馆】

沿着如意轴从南向北接近龙湖组团,把门的两块用地并置在河道东西两侧,如同南大门,是由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构成的艺术群落,方案取意收获和展示。

巨大的清水砼多宝阁放在由绿草花毯铺就的台地上。西侧用地完整,多宝阁收藏文物和遗产,是博物馆和非遗中心的所在;东侧用地下有涵隧,多宝阁展示当代艺术,一半室内,一半室外,美术馆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开放平台。

B3【双中心】

穿过龙湖水面,在北岸中央是文化中心和会议中心。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一映一透。

圆者是文化中心,巨大的弧面玻璃向下倾斜,将湖水映到天上。方者是国际会议中心,将沉重的内核掩在轻柔的网幕后,跨越涵隧的巨型结构让建筑体量举重若轻。

它们都辟出宽敞的临水广场与环湖商业街相接,成为龙湖大舞台户外活动的中心——入夜十分,灯光水影流云之中,城市的人群魅力绽放,建筑在幻像中若隐若现。

方案

C

迎宾之门纳祥瑞 大繁若简现龙脊

本方案以大繁若简的设计手法,从南至北分为“台阶——文化组团”,“连桥——生活组团”以及“纪念碑——金融组团”,塑造出一条沿龙湖中轴展开的建筑之“脊”。三组建筑形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空间节点。

C1【双塔】

超高层地块的双塔宛如一扇缓缓打开的大门,打开角度取自龙湖中的双圆心,以及龙湖北河岸交点连线。

塔楼地基避让现有隧道,并在裙房处跨河相连。功能组织上,左侧为办公功能,裙房设置商务会议中心,右侧涵盖中低层办公与高层酒店功能。

塔楼布局采用双塔而非高低的四塔,简约大气,减少遮挡。以整体造型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形象,同时解放更多绿地。

塔楼立面简约、大虚大实。“门扇”玻璃采用呼吸式幕墙,整体立面通透挺拔。“门框”以玻璃窗和半透明彩釉玻璃构成,形成实的效果。

C2【双馆】

两馆地块位于金融岛轴线的入口位置,对外承载着门户形象的重任。

建筑对外策略为面向中轴线打开视野,以凸显轴线终点的形象;对内策略为延续环湖景观建筑的剖面控制,以“台阶”为意象聚合文化活动与赏湖活动,激发区域活力。

建筑形式根据周边环境特质分两侧生成。建筑面向内湖一侧以实体化的台阶为主,穿插开放视野的大尺度台地,并嵌入小尺度观景平台;面向内环道路一侧延续内环建筑的玻璃材质,以简洁有力的线条为轮廓。

根据博物馆、美术馆的功能特质,展陈空间内向封闭,公共空间外向开放。展厅规模以1000平方米的大展厅为主,灵活适应不同主题的展览。

玻璃幕墙设计分为4种不同的通透程度,以满足室内不同功能的多层级光线需求。

C3【双中心】

“双中心”地块位于金融岛中轴线与内环的最北端交点,是最北侧超高层的形态铺垫,成为内湖与双塔间的连接与过渡。

水岸两侧的两个地块通过拱形连桥相连,使城市空间更为完整,形成一座容纳城市公共活动的“连桥”。

建筑形式选取经典的台基、柱廊、飞檐,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意向的同时,呼应金融岛固有的整体秩序感。

建筑两个主体空间按功能区分,西侧为市民活动中心,东侧为商务会议中心。

方案

D

“双王”湖畔相对弈

缔造“东方威尼斯”

D1【双塔】

提起水上城市,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6座建筑设计中具有共同的元素,并在和谐的合奏中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们能够完美地识别它并辨识它的功能。其中一个共同特点是建筑的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尊重。空间的自然采光和双层的外立面是支撑每一栋建筑可持续性的主要特征,这将使这些未来建筑有着良好的气候性能。超高层建筑设计,融入“象棋桌”的形象,以现代的方式重新改造,创造出一个现代的水城。两座超高层建筑设计,从远处看就像“国王”和“王后”在下棋,非常容易辨别。它们拥有相同的自然特征并且在一层向公众开放,这将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景点。建筑以其雄伟的高度和优雅的魅力,统治着整个地区,成为力量和决心的象征。“象棋桌”是与其他公共建筑一起完成的,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很容易辨认,每一个都有很强的个性,但同时创造出和谐的构图。

D2【双馆】

河南综合艺术馆、河南博物院东馆,用它们的塑料体积和有机成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它们象征着艺术和历史的作用,这些艺术和历史从博物馆中浮现出来并以不同程度展现于所有的建筑中,直到公共空间。它们更抽象、更有可塑性,强调了人类思维、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历史无形价值的重要性。

D3【双中心】

文化中心和国际会议大厦的建筑群与塔楼有直接的联系,如连廊贯穿了整个建筑元素,同时有着贯穿于湖面伸缩平台的水位。它们在外立面颜色和体积构成的帮助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方案

E

黄河之水天上来

金岛龙门锦绣城

E1【双塔】

郑州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中心节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五帝、夏、商等朝代和时期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代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正在迈进为国际化的国家中心城市。该方案顺应并发挥龙湖金融岛的规划形态,汲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中原之气,把三组建筑作为整体构思,构建“金岛龙门锦绣城”的恢弘格局。超高层建筑,上方下圆,逐层渐宽,如同承接黄河之水、中原之气的现代樽鼎。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寓意,建筑造型犹如奔腾而下的黄河之水气势恢宏,展示了郑州作为中原明珠的独特风采。

E2【双馆】

“中原长卷,金岛龙门”,博物馆和综合艺术馆,架空升起、相望而立、刚柔并济、构筑昂扬飞跃的金岛龙门。博物馆和综合艺术馆均采用基座与主体上下分区、中部开放的体量布局,隔水相望、刚柔并济,共同营造中原长卷的沿街立面,构筑金岛龙门的都市门户。

E3【双中心】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文化活动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以郑州市花月季为母题,文化活动中心如同一朵盛放的月季,寓意新区未来欣欣向荣;国际会议中心宛如月季琼苞,期待共襄盛会。文化活动中心4个大跨度空间呈发散型布局,将观影、购书、运动健身和科技体验等功能汇聚在一起。国际会议中心洁白透亮的花瓣下,功能荟萃,空间流动。两朵月季一开一合,相映成趣,呈现“胜春映龙湖,锦绣荟双辉”的图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