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心讲述红十字好故事 用情传递社会正能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心讲述红十字好故事 用情传递社会正能量
—郑州市“红十字好故事”宣讲活动优秀选手演讲稿摘登

传承红十字精神,讲述文明郑州故事。为大力弘扬“人道、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推动全市红十字事业发展,郑州市红十字会联合郑州市文明办去年组织开展了“红十字好故事”宣讲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生命因爱而生,世界因善而美。在今年“5·8世界红十字博爱周”活动期间,本报特与郑州市红十字会推出《用心讲述红十字好故事 用情传递社会正能量》,摘选了部分“红十字好故事”,带领读者领略他们爱的奉献与风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红十字志愿者感人的故事,折射着人性的光辉,演绎着郑州大爱。

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

不是每次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2016年2月3日下午1时30分,荥阳市广武镇任河村,一位卖甘蔗的奶奶带着两岁多的孙子玩耍。孙子在玩耍奔跑过程中不慎掉进了绿化带内一个32米深,直径26厘米的机井中……

通过媒体报道获得这一消息后,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像以往一样,在救援队微信群里立即召集队员做好救援准备。随即,他又和119指挥中心联系,得知现场正在用挖掘机开挖土方,但进度十分缓慢。

当晚11点,牛振西和队员曾山、路宽一起驾车连夜奔波30公里来到事发地点。因为作业面狭窄,夜间照明条件差等原因,直到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抵达现场,也只挖了18米深左右,距离井底仍有将近一半的距离,并且再盲目往下开挖,两侧土方在没有专业支护的情况下随时会出现塌方情况,下面作业的挖掘机司机都有生命危险。

牛振西想了个主意,想临时制作一个可伸缩的直角探头,利用探杆插入孩子的臀部下方,然后把直角打开挂住孩子裆部再拉上来。

镇政府领导十分支持,在附近临时联系了一家卖五金管材的老板。随后,大家在6分铁质自来水管两头套上丝,准备一节一节连接起来做成30米长的探杆深入到井底。可当大家好不容易把铁质自来水管连接好,往下放的时候却发现,铁质管子每根5米长有30斤重,全部连接起来后有近200斤的重量,在30米的距离下井口人员根本无法操作沉重的杆子,如果稍不注意杆子脱手坠落还会直接扎到孩子头部,因此方案只得放弃。

凌晨2点,消防总队从新郑调来了专业的“竖井救生装置”,原理和牛振西的“直角探杆”思路一样,配套的探杆也轻便精致,但无奈装置尺寸口径太大,超出了机井口径。

牛振西又想了个办法,把“竖井救生装置”进行改造,把过大的部分切割掉,然后将原装的轻便探杆一节节连接起来,在头部拴上救援钩,探到下面准备用钩子挂住男孩衣服将其拽上来。

现场的镇政府武装部和辖区消防大队领导也十分支持工作,当即表示,“竖井救生装置”再贵,救人是第一位的,该切割切割,该改造改造,只要能把人救出来,装备破坏了再买新的就是了。待第一个救援钩下落到孩子头顶部准备进行拖挂时,在一旁焦急等待的孩子父亲,通过屏幕看到后感觉这套救援方案希望渺茫,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不愿意继续用救援钩救援,想等待旁边开挖土方的方案。

此时,时间在一点一滴流逝,挖掘机开挖速度缓慢,仍距离目标深度遥遥无期,孩子在井下已呆了十几个小时,水米未沾已无气力,再加上井下氧气不足,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孩子父亲此时已经乱了分寸,只是阻止大家利用救援钩救援但自己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男孩的姑奶奶站了出来。作为一名医生,她一边劝男孩父亲冷静下来面对事实,一方面征得孩子父亲同意,代表家属与救援人员沟通商量救援方案。在救援人员和家属统一了思想以后,救援工作继续进行。

此时已经凌晨4点,室外气温已降到零下十度,牛振西身着单衣,脚上只穿了双单旅游鞋,冻得直跺脚,但现场热火朝天的救援情况让他没有时间多想,喝口热水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中。

他和曾山互相配合,首先用钩子挂住了孩子背部衣服,然后进行提拉,把其外套整个翻到头部上面盖住头,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头部又使得下一步挂钩有了更大的作业面积。外套掀开后,把“竖井救生装置”从孩子背部插入了臀部下方,利用探杆把钩子一个个地往衣服上挂,由于井下有供氧呼吸器、视频探头、救生绳、探杆等多种救援工具,互相缠绕,稍有不慎救援钩就会挂到某个工具上拽不动,所有器材就都得从井里拉出来重新捋顺再放置。有好多次,在向上提拉的过程中,男孩衣服被刮破导致钩子脱落,又得连接救生杆重新下钩。

曾山在井口连续操作四五个小时,双臂已经抽筋,手指也握不住杆子,牛振西劝他回车里休息,他却不放心别人,说自己有经验仍要继续坚持。

早晨7点天已渐渐变亮,孩子衣服外套上挂了三个较为结实的救援钩,牛振西让大家往上匀速拖拽,看着生命探测仪屏幕上孩子在一点点地向上移动,在井口救援的大家心里更加有信心了。牛振西不断地让曾山往下送钩子,崩断脱落一个钩子就再上一个,始终保持拖拽过程中有三个钩子挂住衣服。

在大家的努力下,早晨8点35分,被困17个小时的孩子终于从深达32米的机井底部拉了上来。随后被120急救人员带到县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家人看到孩子被救,激动地向牛振西表示感谢。经过医院医生仔细检查,男孩儿生命体征正常,没有生命危险,只有轻微擦伤,并且意识清醒。

通过这次救援,希望广大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是每次救援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张菊

山村孩子的好妈妈

大家好!我叫李宗泽,是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我来自鲁山贫困山区,是红十字会资助多年的贫困学生。今天,我宣讲的故事题目是《山村孩子的好妈妈》。

她,奔走在山村农家,转眼已经19个春秋;她,为山村的孩子送来了课桌书本;她,惦念深山受伤的小女孩;她,为孤寡老人送来棉衣被褥、米面粮油;她,为山区筹集善款,修建水窖;她,微信里发送深入走访时的照片,因公益结缘的256个微信群、3000多个微信好友纷纷互动……

她就是山村孩子们的好妈妈——张菊,而我就是她救助的1000多个孩子中的一员。

她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张菊妈妈的故事,让我们先从一部电影说起。

2016年1月27日晚,中国首部关注志愿者电影《为了谁》首映典礼在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电影家协会发来贺电:“电影《为了谁》向我们展现了红十字志愿者群体的风采,让更多人对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号召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投身公益事业。这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也是电影人的光荣。”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就是以张菊为原型拍摄的。她很早就在郑州经商,颇有成就,也是河南最早的驴友之一。她曾经到过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市,去的都是人迹罕至、极为偏僻的贫困山区。在这些地方,她发现了不少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善良的她看不得有人受苦,每次都是倾其所有帮助那里的老人和孩子。

1997年,她索性把生意交给丈夫,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2012年,她加入金水区红十字会孝慈志愿者服务队,2013年任队长,成为全天候的志愿者。

2013年6月的一天,张菊来到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这个村地处伏牛山深处,山高路远,常住人口600多人,大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分别居住在周边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坡沟壑,出行极为不便,靠天吃饭,吃水穿衣都没有保障,是真正的贫困地区。

看到这个情况,张菊便在杨家庄小学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两年。期间,她走东家,访西家,不分白天和黑夜,不畏路遥和山险,到各家各户了解情况,登记信息。她与郑州和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接,为这里的人排忧解难。经过辛苦努力,一批批衣服、粮油、学习用品以及爱心款,像一股股暖流不断注入杨家庄,累计价值超出百万元,受益对象包括杨家庄之外的周边其他山村。更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张菊顶高温战酷暑,发动社会爱心力量融资十几万元,帮村民们建造了9座水窖。如今村民们再也不用找泉眼挑水吃,用了几代人的扁担也下了岗。有了水窖铺设管线后,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用。

水窖的建成,解决了大山深处村民世世代代的吃水难题,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红十字会好”!村干部找到张菊,主动要求建立孝慈志愿者服务分队,并带头加入了红十字志愿者队伍,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在建设水窖过程中,八十多岁的老人和孩子也积极参与进来,参加义务劳动。孩子们吵着嚷着,穿起红马甲,戴上红帽子,要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

多年来,张妈妈照顾的孩子中,有孤儿,也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虽然有父母,但因为父母残疾、离异等,事实上也没有人照管,像野草一样生长。张菊了解他们的情况后,把他们从闭塞的山沟送到生活条件好,特别是能接受教育的环境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山区有一个女孩,出生不久,智力有问题的母亲就走失了。3岁时,她父亲在工地干活受重伤,卧床不起三年多。她家里没有老人,和父亲相依为命。当张菊走访到她家时,发现她家周围的草长得有一人多高,房子窗户都没有玻璃,连塑料布都没有盖,冬天屋里像冰窖一样冷。张菊和她交流,发现她面无表情,因为长期不说话,连语言功能也快要丧失了。

张菊忧心忡忡。她先联系到苏州一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李女士,结对定期对小女孩进行生活上的资助。但她觉得这样还不是办法。近几年小女孩父亲的病情大有好转,生活能够自理,具备了让她外出上学的条件。去年暑假,张菊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对她像女儿一样。待她慢慢恢复,能够正常与人沟通后,把她送到了马沟儿童福利院,让她在附近学校上学。

像她这样的孩子,被称为“爱心妈妈”的张菊一定要让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回到温暖的阳光下。

在金水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张菊相继在平顶山、许昌、洛阳、新乡、周口、驻马店、南阳、天津等地成立了孝慈志愿者服务分队8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已成为中原大地的一面公益旗帜。19年来,她累计为弱势群体募集善款近500万元。

做了那么多好事,张菊却总是逃避采访,不愿“曝光”。“我不希望自己被关注,而是希望更多人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她经常念叨一句话:慈善之道人愿行,各人目的道不同,不言身前身后事,奉献只为心平衡。

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诠释了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尚无私的大爱!这就是我们山村孩子的好妈妈——张菊!

郑州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杜静

参与公益 甘于奉献 拯救生命

我叫杜静,来自郑东新区郑州颐和医院。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宣讲主题:《参与公益、甘于奉献、拯救生命》。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阖家团圆是最简单的幸福,但是又有多少家庭因为疾患而与这种幸福失之交臂呢?那些无助的眼神、深深的叹息、幽幽的哭泣,都在刺痛着我们在坐每一位的神经。我们想让他们幸福起来,又能做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我,是鲜活的!我用20年的护理付出,换来了一位位患者开开心心地出院,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人们只知道看病救人要到医院,找医生,找护士,用药物、用手术刀进行施救。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用我们自身可以再生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救人一命。

我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9年8月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家人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还记得捐献前女儿拉住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的是1999年一位台湾青年在地震后第二天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按时完成骨髓抽取手术,为杭州的白血病患者小钱捐献了骨髓,使得这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有了生的希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妈你也和他们一样。”孩子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更坚定了我的决心。

作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配型成功,能救人一命,能为郑州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5年6月30日,正在开会的我接到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当听到我与一位患者初配型成功时我非常惊喜,我感觉用自己的力量去延续一条濒危生命的机会来了!在市红会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下,我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体检、注射动员剂等一系列环节,我还特别注重补充营养,调整身体状态,增加体重来保证能够捐献出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

2015年11月16日中午12时10分,在省、市红十字会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多位已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兄弟姐妹现场鼓励下,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经过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采集机4个小时的工作,19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采集。历时四个半月的准备,在那一刻,所有在场人员都激动地鼓起了掌、露出了笑,放松、开心、寄托、祝福、期盼各种心情复杂交织……终于,又一位白血病患者有了生的希望,只愿远方的患者能够早日摆脱病魔。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自己的一点付出,换来了患者再次拥抱健康的机会。当拿到沉甸甸的感谢信时,当读到:“查出病情时,我到了绝望的边缘,在痛苦的边缘挣扎时,突然传来了恩人您的喜讯,因此,我们又看到了希望……”我几度因哽咽而无法将信看完,在朴实无华的字句中感受到了患者对生命的渴望。

我是一名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我始终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大家庭,在单位的年终总结会上,在集团的演讲比赛中……在各种场合,我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先后呼吁包括集团十余家子公司在内的上万人积极加入中华骨髓库,使他们有信心为救人一命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是一名公益宣讲人,有幸作为郑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代表,在“郑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情况通报暨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今天,我也借此机会,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发出自己的声音:亲爱的朋友们,在我国每年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而且50%以上是儿童,他们中的多数人本可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而获得新生,但却因找不到相合的配型只能面对死亡。只要我们每一位18到45周岁的健康人,勇敢地伸出手臂,就可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命,回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帮助他们!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关爱而美好。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来实现自身价值,请勇敢地伸出您的手臂,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传递生命希望,共同谱写一曲互助友爱的奉献之歌!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

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

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

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

秉持人道精神 救助猝死路人

大家好!我是冯海河,是郑州的一名律师,也是红十字救护员。

我和红十字会的结缘,要追溯到2009年。

2009年之前,我仅知道红十字会是献血的、捐款的,关于其他的一无所知。

2009年,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位老太太脸部朝下趴在地上,周围围了一圈的人,我拨开人群,进去要将她翻过来。这时候有人喊:“别动她!别把她脖子弄断了!”

这可吓了我一跳,万一真把她脖子弄断了呢?于是我拨打120、110,等待救护车到来。救护车来了,一检查,老太太已经没有呼吸了。我就想:也许我到的时候她还活着,可我不知道如何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慢慢失去生命。这件事对我刺激特别大。

偶然的机会,朋友说红会有救护员培训,专教救人的知识。我就赶快去报名。

参加培训班时了解到,讲师都是经过红十字会培训的专业应急救护培训师,讲解的时候两根指头提着模拟人的下巴,“哗”的一下就提起来了,救人的动作干净利索。

学会救人的技术后,我成为了红会的救护员。学会以后,就学以致用。一旦看见有人摔倒了、出事故了,就赶紧前去帮助:先打120,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再进行施救。

这几年也救了一些人。如:

在郑州西三环,我和四岁的儿子碰到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把腰椎受伤的老人送到医院。

去华山旅游,刚上西峰,碰见有人昏迷不醒,原因是在吃头孢的同时喝酒。我和儿子冒着大雨把他送下华山、送到120急救车上。

在火车上碰到犯精神病的大学生,陪着他在郑州下车,与站台交涉,送他上回兰州的火车并持续联系,到其家人接到他回家,再指导他家人送他去精神病院治疗。

2016年元旦,在超市里碰到有一位女士晕倒,她正带着妈妈、婆婆和两个孩子逛商场,老人十分慌乱、手足无措。我去把她放平,等她慢慢清醒过来,又弄来热水与糖为她补充热量,她就好了。

2016年4月5日,我出差赶飞机,一出小区门口,就看到路边站着一个人,背着背包、捂着肚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上前询问:“你怎么了?”

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想回家,没钱坐车,人家把我撵下来了。”

我原以为他可能想“要钱”,就准备离开。

走了五六步,我回头看他反应:他没追上来,而是一头栽倒在地,背包也掉在地上

坏了!真出问题了!我立即拨打120,打通生命救援通道。

同时打开手机录像功能,记录整个过程。判断现场环境,安全,可以进入现场施救;快步走向栽倒者,呼喊,查看其反应;以给他钱为由呼喊他,他如果真是需要钱,我愿意给他。

我放下手中物品,查看他颈动脉——没有脉动;继续呼喊,查看胸腹——没有起伏;脸贴鼻尖,判断呼吸——没有呼吸,他的生命正在消逝,生命救援黄金四分钟倒计时,需要立即施救!

卸下我的背包,托路人照看,救人不舍己,不能丢了自己东西。

施救过程中,有人说:“我有硝酸甘油!”“快拿两片。”我拽出他的舌头,把两片硝酸甘油放到他舌下继续施救。过了一分钟,只听他“啊——”地喊了出来!

他活过来了!我陪着他,继续对他看护、安抚,防止意外再次发生。赶来的120救护人员对他进行检查,没有大碍。我把他交给120、110,作为救护员,我的院前急救就完成了。

走之前,我记下围观路人的姓名和电话。这些一起参与救援的人,都是正能量十足的人,我可以带动他们,把他们培训成红会的救护员,帮助更多的人。

后来媒体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网络上转发时标题为:《河南人敢扶》。

宣传勇救路人的事迹,传播正能量,抵消“扶老太太怕被讹”的不良社会影响,号召更多的人学习红十字急救知识,弘扬人道精神,这是当务之急。

这几年我在各种场合都会宣传红会、宣传急救知识、发展救护员。只要给我五分钟,我会给大家讲讲红会除了献血、捐款外还做些什么(三救三献);给我十分钟,我会告诉大家急救是怎么一回事儿;给我半小时,能教会三个人做心肺复苏……大家都对急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每天在微信里面转发红会知识、急救知识,大家还都会帮忙转发。

这几年作为红会志愿者,我成就感特别强。所以我得感谢红会,是红会教会了我这些知识。作为律师,除了会打官司,还得会救人!

红会从哪儿来?是从150多年前的亨利·杜南那里来的。亨利·杜南1859年多少岁?31岁!31岁的瑞士小伙儿,到意大利去,碰到几个国家几十万士兵开战,几千名伤员没人管,他在异国他乡,就敢去管闲事,救这些伤员。他创建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150多年来,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我们真心向他致敬!

作为红十字志愿者,我们践行的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提倡处处为人人。

郑州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烧饼哥王占业

平凡的故事 非凡的人生

2016年1月22日晚上,荥阳市文博中心大剧场,2015感动荥阳市“修身行善,明礼守法”全民行动楷模颁奖晚会正在进行。

当星辰闪烁的感动之门再次打开,当金光灿灿的奖杯再次闪耀,一位憨厚的大哥稳稳当当地走了出来。大哥叫王占业,荥阳市环翠峪杏花村民,今年37岁,是荥阳市“修身行善,明礼守法”行动楷模、2015感动荥阳人物。

王占业2012年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和岳父在荥阳演武路东段开了一家烧饼店,因为人缘好,加上做出的烧饼口感好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来他店里买烧饼的人络绎不绝,附近的居民和邻居商户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烧饼哥”。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王占业就起床,和面、开火、烙饼、翻面、出炉,三四分钟,香喷喷的烧饼就熟了。这时,人们寻着香味过来了,你一个我两个,你一兜我一兜的……很快,王占业的烧饼店就热闹起来了。

每天跟火炉打交道的王占业,身上也流淌着一腔热血。除了忙碌地卖烧饼外,王占业还有一个“习惯”,从2003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年都要抽空去献血。王占业捐献造血干细胞源自于2011年的一次义务献血,医务人员告诉他抽一份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如果配型成功就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他说:“我的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从小他们就教育我要实实在在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尽量做好事。”

2015年2月25日,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他与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王占业说:“接到电话后,我可吃惊,也可激动!”尽管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一些误解,但是让他欣慰的是,妻子完全支持他!

虽然北京的患者和他素昧平生,但他仍把自己的身体和患者联系在了一起。为了献出更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接到通知后,平时爱喝两口的他把酒也戒了。筛查、高分辨率检查、一次次体检……忙碌的王占业干脆把烧饼店关了,周围的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说他傻,有人笑他憨。面对这些,王占业说:“这是好事儿,咱应该做。人这一辈子谁没个难处,自己损失点儿倒没啥,救人才是大事儿!”

5月30日,王占业在荥阳红十字会会长张玮的陪同下,赶到省人民医院准备采集造血干细胞。可是,谁会想到,就在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一天,王占业突然接到电话:“爷爷去世了。”

爷爷对自己的疼爱历历在目,现在他走了,不送他最后一程怎么对得起爷爷?可是,“人生能有几次救人的机会?只要答应了这件事,就不能再反悔。北京那个患者是个博士,是家中的独子,现在已经进了无菌仓,身体没有一点儿抵抗力,就等着这造血干细胞送到北京,输到他身体里他才能活。”一诺千金的王占业强忍心中的悲痛,作了按期捐献的决定。

从王占业体内采集出的203毫升“生命种子”带着他的祝愿和期待如期飞向了北京,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生命将因此而得到拯救。

回到荥阳后,每逢祭日王占业都不忘到坟前告慰爷爷。

儿是娘的心头肉,听别人说儿子去捐骨髓了,王占业的母亲至今担心不已,他告诉母亲:“妈,你放心吧!不是捐骨髓,那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一点影响!”这样的问题,王占业的母亲不知问过多少次,王占业也不知回答了多少次。是啊,天下父母哪个不疼儿,受助患者母亲代儿给王占业写了一封感谢信,王占业一直视若宝贝!

信是这样写的:

感谢您为我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我一定会勇敢坚持下去,战胜病魔,将来回报社会,成为像您一样无私奉献、挽救他人生命、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志愿者。

后来,有人告诉王占业,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要等半年以后才能知晓,他的捐献行动并不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他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一次不行,我愿意捐献第二次、第三次。能够救活一个人,我觉得比我打一辈子烧饼都有意义!”

组委会给予王占业的颁奖词是:如此之远,你我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此之近,你我身上流淌着共同的血液。不懂四书五经,但懂仁义无价,笑容憨憨,心灵淡然,不为金钱不趋利,血浓于水春浩荡,荥阳占业,义薄云天!

郑州市红十字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副队长陈泽杰

豫见红会 愈改变

我来自郑州市红十字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红十字好故事——豫见红会,愈改变!

2016年我从福建来到了郑州,在9月我遇见了红会,从此我因它而不断改变、成长!

我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一、学习:从不会到学会

2016年9月,我无意中参加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师资培训,经过连续6天的培训,从不会到初学,从不了解红会到为红会精神而感动,从亨利·杜南创建红会,红会人一直在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奋斗,发扬着红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我觉得我来对了,找对组织了!经过理论学习、心肺复苏训练、创伤包扎等应急救护技能学习,我顺利结业并获得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师资资格。

二、授课:从学习到传播

顺利获得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师资资格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觉得身为红会人应该肩负传播红会精神的重责,同时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红会人,这远远是不够的。我害怕,我所学习的,当面对突发事故时,无法起到作用,无法与死神作斗争,拯救生命!所以结束学习后,我多次翻阅应急救护教材,重复学习,并向身边之前从事医院急救工作的同事请教急救的知识和经验,体验了一番清醒下的心肺复苏是何种滋味!一按一放,心脏骤然收缩、停顿,心头血喷发,救命血流淌在血管中,活着真好!

经过学习和沉淀,在2016年10月19日,也迎来了我的第一场应急救护宣讲,我受聘为洛阳管理处干部进行健康救护知识授课,到场干部人数达80多人,课程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表示应急救护技能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我为自己能够传播红会精神,为人类生命和健康事业奋斗而自豪!

三、实践:从慌乱到有数

作为河南省健康管理师协会健康志愿部部长,从2016年下半年起每周六,我都会带领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进入社区从事健康志愿服务,经过应急救护志愿者师资培训后,更是将健康和急救结合,不断在社区居民和健康志愿者中宣讲。

2016年11月19日,大学生健康志愿者返校时遇校友突发心脏方面疾病,场面十分慌乱,不知所措,但是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从遇事到结束,哪怕慌张,也坚持在现场,并辅助参与救护,不是逃避、不顾,而是勇担起健康志愿者的重责,发扬了红会的精神,最后这名校友安全脱离险境!

针对此次事件,我当时立即决定在下次的健康志愿活动中,针对性地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和应急救护知识宣讲,得到了健康志愿者的一致赞同,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突发事件时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他们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想参加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红会人!

秉承红会精神,勇担社会责任。

从成为红会人,至今我成长了很多,不仅明白了生命本可贵,健康也重要!

当经历一个年轻生命,上一秒还是鲜活绽放的,而下一刻永远消失时,才明白生命有多么宝贵;对许多的疾病进行健康管理,通过平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可以预防的,而遇到突发事故时,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更是能起到救命作用;明白了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无为,而是因为我们遇事时的慌张和无知,才导致我们遇见突发事故时,无为、逃避。

经过培训后的我才明白,学与不学的区别有多大,是一个生命的距离!更清楚了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更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的正能量,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努力奋斗!

就在这个月,郑州市红十字会携手河南省健康管理师协会成立了郑州市红十字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宣讲健康知识和急救技能,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奉行“健康管理不生病,应急救护救人命”的理念,将健康生活落实到千家万户,共筑健康家庭,打造健康社区,共创健康河南。

作为郑州市红十字健康关怀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我会加倍努力的!作为一名普通的90后福建青年,豫见红会,愈改变,不断成长,想传递“人道、博爱、奉献”的红会精神,做力所能及事,尽社会之重责,为人类生命和健康事业而奋斗!

本报记者 汪 辉 王 治 丁友明 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