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为中国战机披上“隐身衣”
我有国士 天下无双
哪怕身处尘埃 心中也有山川湖海
春之美要仔细探寻
萧公权 被遗忘的一代大家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下午茶?中国唐代就有了
用电子皮肤触摸虚拟世界
中国“第二国歌”
有血栓的四个信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萧公权 被遗忘的一代大家

他曾经为老川大写了校歌,但如今川大已经没有几人知道他;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无人超越;1948年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中仅有的两名政治学学者,其中一位就是他。但现如今学界、四川大学或是政治学界,都鲜有人知晓他。他,就是萧公权。

萧公权(1897—1981年),生于南安(今江西大庾县),原名笃平,字恭甫,字号迹园,笔名君衡。

6岁时萧公权就被伯父带到四川省西部的崇庆州抚养长大。伯父专门为他请了老师讲授儒家经典、学习英文和日文。后来,他离开四川去上海念书,又考入清华学堂。

1920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先后修习新闻学和哲学。肄业后,萧公权选择去美国唯心论重镇康奈尔大学修习哲学。

1926年,萧公权以论文《政治多元论:一项当代政治理论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论文一出立即被誉为国际名著,佳评如潮。

《哲学学报》认为《政治多元论》一书“极具启发性”。牛津大学“当代巨著”课程将此书列为必读书目。

1932年,已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数年的萧公权,应清华同窗蒲薛凤之邀,到清华大学政治系讲课。一直到抗战爆发的这一段时期,是萧公权学术和生活上最惬意的时光。

1937年抗战爆发,萧公权进入四川大学担任“中英庚款讲座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与“西洋政治思想”两门课。同时还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和光华大学兼课。

1938年,萧公权一家疏散下乡,在战火中开始着手创作《中国政治思想史》。

1940年完成,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这本著作对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开创性的梳理和总结。

1949年,萧公权应台湾大学校长之约,赴台讲学。后又到美国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讲述“中国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等课程,直到退休。

萧公权兼通中西,兼通史学、哲学、政治学,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面发展。

他以探讨政治学理论主流的博士论文在西方一举成名,返国后又对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开创性的梳理和总结;即便晚年去国离乡从事中国研究工作,也以独特的视角和功底带给美国的中国研究一片新气象。 摘自《人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