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强力推进“三主三辅”产业体系
新郑拟投70亿改善双洎河
荥阳象棋家庭趣味赛开赛
古荥大运河文化区魅力彰显
少年拾金不昧 全校师生点赞
惠济培训乡村戏曲骨干
断枝横卧路面 众人联手清除
老人如厕晕倒 巡防及时救助
中牟“送戏下乡”将推新剧目
爱心企业捐款助精准扶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斗的青春绽芳华

本报记者 刘伟平

不甘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只身下海创业;小有成就之后,为了回馈社会又联合数十位同盟走上公益之路;在自己的企业,扶持更多年轻人创业,还“另辟蹊径”搞起了团建和党建……他就是刘伟龙,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年轻人,聆听他的故事。

1988年出生的刘伟龙,表面看上去和其他80后并无不同,同样的朝气蓬勃、激情饱满。不同的是,刚刚30岁的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稳重与笃定。“这是我们研发的产品,都是新能源,节能又环保。”在南三环连云路的写字楼里,谈起自己的本职工作,刘伟龙如数家珍,眼睛里闪着光。2009年大学毕业后,刘伟龙通过考试,进入许昌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开启了朝九晚五的模式。但不甘平凡的他越来越难以接受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于是,2011年,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刘伟龙放弃“铁饭碗”,来到郑州创业。

由于之前的职业经历,刘伟龙对国家大政策深谙于心,他把目光投向了朝阳行业——新能源开发。2014年,自己的“英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足,产品的开发、展销还算顺利,目前,刘伟龙的公司年营业额接近8000万元。

创业之路顺风顺水,刘伟龙却还是“耐不住寂寞”,从小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在求学时没少接受他人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也应该做点什么。”2015年,刘伟龙在南阳采风时发现一处山上的几户人家无电可用,便赠送了一套自己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就这样,刘伟龙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公益之路。之后,他主动联系郑州交警部门、路政部门、无主管楼院,捐赠了太阳能照明设备。“路口的信号灯、路灯、居民楼里的照明灯,都有我们捐赠的产品。”刘伟龙颇为自豪。

“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刘伟龙冒出了一个想法:把青年企业家联合起来,“抱团取暖”。于是,2016年,在刘伟龙的带动下,二七区“青年企业家联盟”成立,刘伟龙担任会长,共吸引了40多家青年企业加入。工作之余,刘伟龙带领大家穿上红马甲献爱心,学校里、医院里、节日中,“温暖二七,情暖万家”帮扶、脱贫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此一项,几乎成了他和成员们的“必修课”。经统计,近三年刘伟龙联合企业联盟投在公益事业上的资金已达170余万元。

在同事们眼里,刘伟龙“爱折腾”,他经常发动企业家联盟的力量,请来会计师、律师、经济分析师等给年轻人“充电”,帮助他们创业。2017年,刘伟龙的公司还被团省委授予“青年创业吧”,对于贫困家庭的创业者,刘伟龙通过补贴、免费、垫资等方式,扶持200余名基层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并通过所参建的光伏工程项目直接带动7500余人就业。刘伟龙还“另辟蹊径”在自己公司搞起了党建和团建,定期开生活会,他说:“不管做什么都要记得党员身份,要有党性、有责任感。”

“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度全国诚信建设先进个人”“2017郑州市青年五四奖章”……多项荣誉纷至沓来。但对他来说,这些只是身外之物,“无奋斗,不青春。”刘伟龙说,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他都不遗余力挥洒热情,去奋斗、去奉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