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王红 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水下作业一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河南省金奖……这一连串令人赞叹的奖项,都属于同一个年轻人。他就是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大四学生闫畅。 自立自强 17岁考入郑州大学 闫畅来自信阳固始县一个小山村,一家人务农为生,日子过得清苦而辛劳。闫畅出生时手脚便带有先天残疾。虽然上天没有更多地眷顾闫畅,但他选择了自立自强,5岁时就早早入学,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闫畅深知父母不易,入学后就在郑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每天晚上,他都等同学们离开后,才开始打扫卫生,晚上11点左右才能离开实验室。 虽然助学工作并不轻松,但闫畅从未因此降低过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因为他深知,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为了学习工作两不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对他来说是常态,有时为了研究一道题目,他能反复钻研几个夜晚。就这样,从最基础的公修课微积分到专业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难点科目,闫畅都学得扎扎实实。有付出就有回报,闫畅不仅先后获得了2017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而且本科在读就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直接攻读空气动力学博士研究生。 在失败中前进 在坚持中成长 在大学,最让闫畅开心的,是他能与自己儿时就热衷的“机器人”不期而遇。 “家在农村,小时候也没什么玩具,无聊时我就喜欢把玩具拆散了看看内部构造再重新组装,遇到玩具坏了,就干脆自己动手去修。久而久之,这一拆一修让我熟练使用各种螺丝刀、扳手、焊台等维修工具,还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闫畅坦言,正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他对于科技创新抱有极大兴趣,一入学便通过层层考核如愿进入了郑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几张拼凑在一起的桌子上,放置着各种模型、器械。靠墙的架子上,分门别类地放置着几万颗螺丝。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凌乱的实验室里,闫畅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怎么都抬不起来的机械手、手一抖就锉坏了的重要零件……遇到困难,就从头再来,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在不懈的坚持中成长。 收获日渐丰厚 努力永不停歇 2015年暑假,闫畅在家里只待了两天,就返校跟着实验室的学长们开始了一款水下机器人的制作。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从三维模型的建立,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整机组装,他都全程参与。2015年10月,闫畅被破格以参赛队员的身份和学长们一起去贵阳参加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387所高校的1983支队伍同台竞技,成功斩获了水下对抗项目冠军。 一年后,闫畅成为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学生负责人和水下机器人团队的队长。他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得科技创新类奖项国际级1项、国家级5项、省级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2016年暑假,闫畅带领着团队开始了新的水下机器人制作,同时还为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准备。在那段时光,他们埋头苦干,不分日夜,困了就趴会儿,饿了就点份外卖。两个月辛苦忙碌最终换来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总决赛上获得二等奖。 随着学习和科研的深入,闫畅收获日渐丰厚:“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河南省金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省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中二赛区一、二等奖等,合计国际奖1项、国家奖5项、省部奖4项…… “坚持创新是我的信仰,科研报国是我的理想。”闫畅说,关于未来,闫畅的目标坚定,“在科研的路上,既然我选择了自主创新,在这条道路上,我将努力奔跑,永不停歇。”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