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枕书而眠
儿童诗四首
水巷(水彩) 马东阳
母亲的童年梦
《刻骨铭心》 叶兆言新历史小说扛鼎之作
竹床上的童年(摄影) 周文静
儿时的歌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儿时的歌谣

♣ 马 卫

在电视上,我总见一些儿童唱大人的歌,包括《星光大道》中的那个童星阿尔法,唱得不伦不类。

我们小时候的儿歌,特别的风趣,几十年过去了,只要一想起来,就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笑过之后,又无限辛酸。

老婆婆

尖尖脚

汽车来

跑不脱

上世纪70年代,还有一批以前缠过脚的老女人,脚尖如同粽子的角,脚板不到三寸长,走路一踮一踮的,更不用说跑了。她们参加不了生产队的劳动,只能割猪草带孩子,捡收割时掉在地上的粮食,只能做点辅助的活。因为缠过脚,她们连赶场也极少,那时赶场要走十几里土路呢。所以才有这首儿歌,它还说明那时的汽车是稀罕之物,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坐过汽车,没有进过县城呢。

穿鼻子

打眼眼

背起书包

光脚板

我们小的时候,把发蒙读书叫“穿牛鼻子”,就是说从此不自由了,学校管着呢。一般是七岁发蒙,个别的八岁。农村的孩子特野,遍山遍野地疯。一旦进了学校,就如同牛被穿了鼻子,被挟制住了。但是,人上学了,可没有鞋穿。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整个夏天,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是不穿鞋的。冷的时候,穿母亲做的布鞋。如果有双黄胶鞋穿,则是奢侈了。

热天烂脚丫,冬天长冻疮,脚总是没有利索过。现在说“打光脚板”有不怕谁的意思,有个俗语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其实他一定不知道光脚板的苦,那是没有法。一个人一年的布票是一丈五,小孩子减半,这还得你家有钱去供销社扯布才行。没有钱只好把布票卖了,没有布当然就没有鞋了。不打光脚板,又穿不起布鞋,得,只好穿草鞋了。

我小时见过捡柴的,扛木头的,都是穿草鞋。一种叫偏耳子,一种叫麻窝子,都是用谷草编织的。后者加了竹麻,比纯谷草做的耐久一点。

新郎新娘子

新床新罩子

明年抱孩子

后年分房子

那时结婚的人岁数都小,男二十女十八,有的个子不高,看起就像个孩子。加之农村穷,因此打架吵闹的事常发生。于是闹离婚,又离不了,就分开房子住。这样的事我们见得多。因此,如果有人结婚了,又不待见我们这些小孩子,我们就唱这样的儿歌,让新郎新娘哭笑不得,只好给我们发颗糖什么的讨好,我们有了吃的,自然就不会再当乌鸦嘴了。

大麦黄

吃新粮

小麦黄

去赶场

每年开春青黄不接,最是饥饿难挨,十室九饿饭,户户闹饿荒。这时,大家盼的是早点收割大麦。大麦比小麦要熟得早,它杆高须长,但产量低,有点类似于青稞。虽然如此,生产队还是不得不种些大麦,就是它比小麦早熟半个月,可以求急。“新社会不准饿死人”,这是一条高压线,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因此大麦成了我们童年的一种粮食,现在几乎绝迹了。大麦的吃法一是煮大麦米稀饭,二是推成炒面,三是和野菜做成大麦粑。三种吃法,都难下咽。大麦黄了,我们可以吃顿饱饭了。到收了小麦,人们才有力气去赶场。

这些儿歌大多失传了,时代进步了,苦难的岁月,被人们渐渐忘却。

儿歌简单,但一样深刻。

儿歌随意,却仍然紧扣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