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于淼 文/图 开栏的话 当下,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今日起,本报开设“传承工匠精神 构筑文化高地”专栏,重点报道工匠精神在文化产业中的体现和作用,集中推介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和典型,进一步彰显我市的文化软实力。 设立于金水区文化馆内的“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悬挂着李仁清的高浮雕拓印巨幅作品:浓淡相间的墨色里,佛像的衣襟仿佛随风飘动;展现于平面的像龛体态轻柔,似不经意间回眸而笑……当记者惊讶于在二维平面展示三维艺术的创新技艺时,李仁清走了进来,中等身材,偏瘦却步履矫健,由于常年沐风栉雨的荒野劳作,黝黑的皮肤,稀疏发白的头发,使得他略显沧桑。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对传拓技艺30余载的诚挚热爱,令记者感佩不已。 从“拓工”到“大国工匠” 他用了30年 我国的碑刻传拓技艺,是印刷术发明之前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已有1000多年历史,传拓作品以平面碑文和墓志为主,但平面的拓印难以对立体文物进行有效复原。李仁清另辟蹊径,独创立体拓印技术——高浮雕传拓技艺,“拓”出了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新领域。 “1982年,我离开商城来到郑州,成为当时河南古建队的一名临时工,跟着拓工学拓印。”当年的李仁清先后参与河南各地古建、石窟、石刻、古代桥梁等的调查、测绘与拓印。刚入拓印行的他以为,无论是平面碑碣,还是立体雕像,都可以拓印。但老拓工教导他,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完全不可行。执拗的李仁清在精心学习平面拓印技术的同时,仔细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东西,于是开始拓印浮雕。 2012年,受到石窟工作正投影测绘方法的启发,在经过30年的钻研与不断实践的努力下,李仁清终于“拓”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自己高浮雕传拓技艺的梦想。前年,李仁清成为进入央视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中高浮雕传拓技艺拍摄的唯一一人。 攻克种种困难 终踏匠艺之路 “高浮雕拓印技术打破平面局限,针对复杂的立体石刻雕像,用多个拓片拓印,完成后再进行拼接。”李老向记者介绍到,高浮雕拓印既可保持原造像石刻的原真性,又提高了石刻作品内容的可读性,是一项难度很大的高层次工艺。在上墨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细小的纹路,这是古人在雕刻佛像的时候留下的印记,拓印技术会把它们纤毫毕现地展露,这也是拓印技术的魅力。“以前工匠们雕刻留下的一些痕迹等信息,是用摄影等其他手段表现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些信息,对石刻保护与开展学术研究、建立科学档案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高浮雕拓印技术是一个融合多元素的创造性工作,在研究高浮雕拓印技术时,当年学习的点滴都派上了用场。”一路走来,李老勤恳的耕耘让他收获颇丰,“除了各类知识的积累,这项技艺还需要平静的心态,任何一点浮躁性急,都会造成功亏一篑的后果。”李老向我们解释道,因为拓印者面对的是凸凹不平的石雕面,纸张随需而剪,拓成揭取下来的是无数张碎片,后期的拼合作业是一项在细心中求真实、在碎片中求完美的工作。所以人们在事后看到的每一张美丽、动人的画卷,都是要经过传拓者在高架上、在石窟中弓背屈伸地拓印、细心分块地揭取和耐心细微地拼合等层层步骤之后才能完成的。 也正是数十年的专注和坚守,敢为人先的求变与创新,使李仁清终成一位“大国工匠”。 “有了舞台,我的技艺才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 “我的梦想就是建立一所博物馆,将自己多年来的拓印作品展示出来,将自己多年摸索的传拓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属于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谈及梦想,李老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我的梦想需要舞台,也正是这个时候,国家和政府为我提供了个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邀,李仁清多次为“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2016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首次以个人名义在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四楼“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成立传习所,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李仁清手把手传授绝技,为中国石窟和石刻保护培养人才。 多年来,他的传拓手笔留存在北宋皇陵、嵩山石刻、黄河小浪底古栈道、巩义石窟寺、安阳灵泉寺、桂林摩崖造像、南京栖霞寺千佛石窟等众多研究保护项目中,为“天地之中”嵩山古建筑群申遗、丝绸之路申遗等提供珍贵资料;他参加了河南省文物局中小型石窟课题组,为近50处石窟建立科学档案;2008年李仁清编著出版《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填补了北朝石刻造像只有文字拓片、没有造像拓片的空白;2013年他应邀到台湾佛光山举行“佛光黑影——巩义石窟寺高浮雕拓片展”,深藏中原的石窟寺被“搬进”台湾;2014年,高浮雕传拓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身心拓制雕像的时候,仿佛跨越时空跟古代先贤对话,这是一种灵魂上的碰撞,让我很享受。”李老陶醉地说。30多年的奋斗,从拓工到大师,李仁清对传拓技艺的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工匠精神”。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