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枕书而眠
儿童诗四首
水巷(水彩) 马东阳
母亲的童年梦
《刻骨铭心》 叶兆言新历史小说扛鼎之作
竹床上的童年(摄影) 周文静
儿时的歌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枕书而眠

♣ 韩心泽

如今,找个嗜书的同道不易,如果有人临睡前读书,也别急于认定你发现了一个书痴,也可能这位先生是名睡眠障碍患者,他曾从一只羊数到N只羊,也曾不断加大安眠药的剂量,但都不能顺利入梦。有一天,自小就沾书犯困的毛病启发了此君,他也弄本书来置于床头。当然,他本对任何书籍都了无兴趣,而且为了加速入眠,也不会读容易引起自己兴趣的书,他读的书甚至是本人上学时最为厌烦的课本。果然,读书让他入睡的速度显著提高,而且经常顾不得关掉电灯。

读书的催眠作用,已有了科学依据,还被称为厌倦疗法,进而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帮助入睡。本是丰富人精神世界、抚慰人心灵的书籍,始料不及成了疗治失眠的良药。撇开读书与助眠的关系不谈,就是真正的嗜书之辈,愈来愈注重把临睡前的时间用于读书,也未必是件让人乐观的事。这点时间,估计是我们能给自己挤出的唯一可供静心读书的时间了。尽管大多数人相信,经过历史沉淀和编辑筛选的书籍才是精神食粮的主食,但在精神消费愈来愈多元化,而生存压力同时倍增的今天,精神主食的受用时间将越来越无奈地压缩在临睡前,其他时间读书反倒变得越来越不习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终于忙完一天的杂务,沉进沙发或仰靠在椅子上,刷图文视频并茂的微信朋友圈明显比书本更解乏和来得舒服。而在可以随意挥霍整个夜晚,又不必因第二天犯困担心老板训斥的周末,我们就更易被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超市——网络所诱惑。一个人可能成夜追剧上网打游戏而依然精力旺盛,通宵夜读的景观只能出现在备考之夜。

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夜幕四合,确是天然适合读书的时间。夜阑人静躺在床上,除了要命的事,别的事都能等到明天再说。身心疲乏又百无聊赖,“枕上诗书”与楼头明月,正好填充人生与夜色片刻之虚空。此时,我们才更能体味到书籍相对其他精神产品所独具的质感。大多数书籍都是人生阅历和纷纭历史的萃取物,是从精神与文化中提纯的精华素,只有读书,才能补够我们心灵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况且,作为嗜书之辈,我们与那些以催眠为目的的读书者不同的是,我们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必定会挑选那些最能引起自己兴趣,知识、思想密度最高的书籍来读,我们试图尽量拉长这段时间,以便在这逼仄的时段中汲取足够的精神营养。

书其实也是读书人的安神剂。夜晚是白天的留白,“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借助读书反刍白天的纷纷扰扰,才能带给庸常浮生以思想空间,才会在纷纭的宁静中睡而安然。所以常伴我入眠者,非但有贤妻,亦必有闲书。

也常有夜半忽醒之时,有书读才能循序而再生困意顺畅入眠,无书才辗转反侧胡思乱想弄得头昏脑涨更无睡意。夜半读书,月亮一次次从这朵云中钻出来钻进那一朵云里,又一寸寸从这个窗格移步到下一个窗格,我也从这篇札记读到那篇游记,从这篇散文读到那篇小说,恍惚间心映幽微,思接千载,梦入佳境。

一直以来,书香,月光,梦境,乃吾尊享长夜的三大至宝。如今又添一宝,就是手机。虽遭诟病,手机读书确有一大好处,就是夜间难眠想读书,不再必须亮灯而打扰家人睡梦,书即是灯,灯即是书,且坐卧相宜,尤其能省却“吹灭读书灯”的麻烦,读累与再入睡过渡顺畅,不必有人睡去灯忘关的担心与浪费。手机阅读有所悟,也省得挑灯铺纸的麻烦,打开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就能随手记下,假以时日,将累积的灵光片羽连缀裁剪,竟然水到渠成汇成不少篇章。

然而,睡意蒙眬中,我们的精力毕竟已是强弩之末,而且是被白天愈来愈忙碌的脚步将势能消耗殆尽的弩箭,即使由再具兴致张力的弓弦射出,也穿透不了几页书纸了。嗜书者临睡前面对书本同样愈来愈嗜睡,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片迷离又纷乱的梦境。再睁开眼时,几束炫目的阳光已刺窗而进。尽管第二天醒来我们会满腔不甘和怅惘,但即使不向睡眠屈服,也得向一天比一天加快的生活节奏屈服,并随这节奏迅速把那不甘和怅惘抛为脑后烟云。

无数个夜晚,尽管书上的文字会渐次模糊,可只要书在床头,心中就觉得踏实。小时候父母劝学,曾说过一句使我神思藐远的话:把书压在枕头下面,睡觉时就能梦到书中故事。虽然我早已知道,书没深读时,即使梦到读书,也梦不到书中的故事,但在快意读书愈来愈成为一个难圆而又难醒的幽梦的年代,我愈来愈感到,“把书压在枕头下面,睡觉时就能梦到书中故事”,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

读书为我们的思想开疆拓土,夜读让我们的人生余韵悠长。相信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很多人,会把昨夜的梦想与诗意,执着地带到繁忙的明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