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儿时的味道为一生导航
一眼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在这里
活得漂亮的 最美搬运工
夕照透入书房
成果丰硕的康熙育才法
有趣的人不苟且
古代“高考”趣事
书的梦
眼药水不要乱滴
神奇的新疆八卦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代“高考”趣事
趣谈历史

古代“高考”也“封卷”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借誊抄副本评卷。此种做法,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史学有记,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俱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全部通过,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

元代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古代“高考”也重“素质教育”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实,真实情况并非这样,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

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这说明,古人对“考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不亚于今人。

摘自河南教育微信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