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优秀现实题材剧目 展演月即将启幕
合力搭建青年电影人才培养平台
携随笔集《阿迅》明日临郑
曲剧“黄埔一期” 即将毕业
守望儿童科幻剧15年
匠心匠魂: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家训探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匠心匠魂: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家训探微

王素云 张景源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工艺种类繁多,地域分布甚广,并与经济、文化、民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而深远的联系。传统工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手工艺之所以能延续千百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艺人祖祖辈辈的代际传承。

手艺人又称“匠人”“工匠”,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先秦时期的工艺类经典著作《周礼·考工记》对“匠人”就有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亦教导子孙:“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老话:“一技在手,走遍天下。”正因如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手工艺都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职业从业者和业余从业者,以此为生或者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

“传承”是匠人精神的重要属性。一代代匠人,将自己学习、运用一生的精湛技艺手口相传,亲自传承给子孙或徒弟。每一个工匠家族世代相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艺,更重要的是传递对家族事业的那分认同与热爱、执着与坚守,以及由此形成的一脉相承的家族责任和文化情怀,甚至传承本身也成了“匠人精神”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涵。手艺在家族成员的心中有着极其神圣的地位,不仅是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更是家族凝聚力的纽带,在传承中形成的独特家族文化也是家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为了能对手艺人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了解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现状,我们在河南地区采访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分别是神垕钧瓷技艺传承人晋晓瞳及其家人、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万同老店的掌门人张连生、周口秸秆画传承人闫文军和闫玉虎父子、泥泥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述章及其家人,还采访了许先生的徒弟、周口市泥泥狗非遗传承人张华伟。对他们的采访使我们近距离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并从技艺传承和家规家训的角度,深度感受传承背后手艺人祖祖辈辈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和人文情怀,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孕育的独特家族文化。采访中晋家钧瓷第二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晋晓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晋晓瞳是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父晋佩章(1926.9—2008.6)被誉为中国钧瓷泰斗,为新中国钧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至今仍然无人企及的贡献。认识他的人不仅会被他古朴典雅、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所惊叹,更会为他博大胸怀、德艺双馨的人品所折服!我们发现,晋家技艺传承的密码不仅是工艺的延续,更在于匠心的传承,而匠心——就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家训。“做人厚道、不争、自强,做事踏实认真,敢于尝试,精益求精”是晋家的家训。在对晋晓瞳及其家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家训的影响力。他深情地回忆起父亲教育教导,父亲要他以平和豁达的心态去应对复杂的人和事,只要静心做好自己,就能以静制动,自然就会在“不争之争”中胜出。这种处世哲学不正是老子《道德经》的精神真谛吗?“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晋晓瞳先生真诚温和,平静寡言,淡定从容;先生身着布衣,房间装修与陈设简洁沉稳,虽然低调,却足以显示其艺术家的气质与品位。在他谈及钧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内心涌动的对事业的珍爱与执着。为了钧瓷事业的发展,和父亲一道不断试错,勇于挑战各种困难,最终成功恢复古代柴窑烧制技艺。为了培养第三代传承人,一方面支持儿子读书、上大学接受现代教育,另一方面专门为儿子设立实验室,支持和鼓励儿子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技艺,在技术和艺术的追求上,培养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第三代传承人晋文龙、晋文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心态平和、甘于寂寞在技艺传承道路上执着前行的宝贵品质,而这种品质形成正是他们的长辈言传身教的结果。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立人先立德。唯有先做好人,方能谈及做好事。传统手工艺家族式传承中特别强调伦理关系,长辈、师傅不仅教子孙、徒弟以知识与技术,还培养其做人做事的德行,子孙的成才尤其衣钵传人的培养往往需要数十年的工夫。在长期的技艺传承中,手艺制作和传承所需要的“德”也慢慢地融入其中,这些“德”的要求不仅存在于家规家训中,也反映到行会行规中。

家训是手工技艺实现家族传承的重要精神基因,在某种意义上,家训家规不仅是家庭和睦、子女成才的重要条件,是家族事业不断发展的制胜法宝,也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我们采访的这几家手艺人都有着忠厚、朴实、严谨、执着、勤奋的家训家规,作为最接地气的民间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手艺人的家风家训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力是不可能小觑的。很多行会行规的内容实际上是家训家规的外化。

这些家训家规和行会行规作为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行业秩序和社会秩序。匠心匠魂、匠人精神就是在这些家训家规和行会行规的遵守中形成的,匠人精神不仅仅指手工制作本身的精益求精,更是匠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忠厚、朴实、严谨、勤奋、执着的家训家规对于形成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专注敬业、勤勉务实、诚实守信、求富立德等传统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内化作用。

挖掘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传承中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内核和重要作用,不仅是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培育和改进现代家风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更是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做人和做事完美统一的重要路径。在 “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迫切呼唤匠人精神回归,让我们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那样,专注一件事、干好一件事,在平和淡定、张弛有度中将挚爱的事业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体会传承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丰富情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王素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景源,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教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