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远去的麦浪
雅者为上(国画) 冯 杰
简单并快乐着
人生两道门
高高的视平线(油画) 左国顺
《十七岁的轻骑兵》
淘 书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远去的麦浪

♣ 王家坤

农家的夏天是布谷鸟和黄鹂唤来的。布谷鸟几声“布谷”飞过麦田,麦穗儿就沉甸甸弯下腰了。黄鹂叫声从清晨响起,中午麦梢就开始黄了,在孩子们眼巴巴的盼望里,杏子也从绿色的叶丛中露出金黄的脸儿。

少年时的麦熟时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你想,几千亩,数万亩,百万亩成熟的麦子是什么气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天地上下一片金黄,只有远处的树林形成绿色的一抹。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复陇黄。这时候天气干燥,最容易刮南风和西风,在大风鼓动下,麦田形成的波浪,一轮一轮直拍天际,蔚为壮观。即便是皓月当空的夜晚,麦浪在朦朦胧胧的月色里,更像是金色的海洋,掀起的麦浪翻滚着翻滚着,唰唰作响,向远方推进,远处的村庄,倒像是金色海洋里乘风破浪的小舟了。早晨的麦田滋润了一夜露水,更轻松更活泛,麦浪如同柔软的绸缎,和着黄鹂、布谷们的浅吟低唱,俨然是农村和谐的小晨曲。遇到无风的早晨,麦田平展展的,燕子在麦梢上剪剪飞过,一夜的潮气,升腾为围绕着村庄和树林的白纱般的薄雾,恍若人间的仙境。无边无际的麦浪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

又是布谷、黄鹂歌唱的季节,我回了趟老家。公路两旁,金黄的麦子一直铺向远方,开着汽车,依然能闻到扑鼻的麦香,灰喜鹊三三两两在麦田上飞舞,蜻蜓也成群地掠过车窗。这天刮的是大西风,路边的杨树在随风摇摆,然而麦田平平展展,刀切的一般,我自言自语说:“看不见麦浪。”陪我回家的表弟说:“哪里还会有麦浪,现在的麦子低秆大穗,从上到下才有两尺高,别说是现在的五六级风,就是八九级风,只会吹得麦穗点点头,起不了浪。”“今年这麦子会有多少产量?”我问表弟。“1000斤以上。”看着我惊愕的面孔,表弟接着说,“今年春季雨水偏多,麦子生了蚜虫,产量会受点影响,去年我的80亩地,就产了10万斤麦子,留下来几千斤自己吃,剩下的在地头就卖了,一块二一斤,价钱还不错。”“现在的农民,吃杂面馍馍是改善生活!”表弟接着调侃说。

小时候的麦子产量很低,种的是三八麦,小秃头,都是高秆小穗,好麦子能长溜脖子深,麦穗毛笔大小。麦子好像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生长麦秆上了,齐胸高的麦子细软如柳枝,微风吹得它们就弯下了腰。记得有一年雨水充沛,麦子长得好,生产队长给社员鼓劲,大家多干活,今年吃白馍!那年200口人的生产队收了5万斤小麦,交罢公,余粮每人分了50斤麦子,妈看着全家分到的一大麻袋麦子说,今年能吃花窝窝了。

麦秸是麦子的一大副产品,收割回的麦子摊到场里,牛拉石滚碾压,抖掉表粒儿,麦秸垛成垛,那可是牛的好饲料。多余的就卖到河对岸造纸厂里。

村南这条河可是条古老的河流,史书上说,她前身是秦汉时的鸿沟和后来的汴水,到元代已经严重淤塞,工部员外郎贾鲁奉命疏浚,贾鲁带民工苦干巧干,使这条河早日实现了通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能干的官员,就用他的大名重新命名了这条河流。这是全国众多河流唯一用人名命名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贾鲁河水量充沛,是水上重要运输通道,由于通过淮河能够直达大海,河面上白帆点点,航船来往穿梭。河南岸造纸厂的码头上经常有30多米长的帆船停靠,上面是从豫东、豫南地区运来的麦秸,船一般用风力驱动,但是也有一个小火轮来往拖运。用低贱的麦秸造成白花花的凸版纸,让这家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后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造纸厂。

麦草还有个用处,就是用麦梃编草帽。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搞勤工俭学,从荥阳请了两个师傅教我们掐草帽辫。师傅是两个漂亮的姑娘,麦梃在她们手里跳跃着,手下的草帽辫像水慢慢流淌。我们都学会了掐草帽辫,放学后坐到麦场上,剪掉麦穗,下面就是金黄鲜亮的麦梃了,用水泡透,插进书包里,上学掐一路,放学掐一路,一个学期下来,我居然挣了两元钱。

现在,麦田没有了麦浪,但也没有了贫穷,没有了如诗的风光,却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如果允许选择,你选哪个?肯定是后者无疑!

如今的农民,已经没有太多劳累,凭手工干的活计,大部分被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替代,弯下腰割麦子早已成为往事。所谓麦收,就是请台收割机,农民站在村荫下喝着茶水,扇着扇子,看着收割机干活。地头上,就有收粮的商户,谈好价格,直接从收割机上收走,农户直接数钱就行了。西方哪位哲人说过:“现代社会告别的就是田园牧歌式生活!”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不仅没有了麦浪,也没有了歌曲里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怀里还抱着个胖娃娃”那种闺女走娘家的风趣和快乐。还缺少了“鸿雁传书”的书信往还,当然更没有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没有了“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艰辛,没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闲情雅致。但是我们有了快捷的交通,走娘家不用抱着孩子步行了,汽车摩托,再不济也有个电动三轮车,车上不仅有鸡有鸭,还应该有鱼有肉,撑足了当姑娘的脸面。走蜀道不仅有高铁,还有飞机,不仅仅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了,就是远在万里的美国也能一日还。还有方便的手机微信,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女朋友可以用视频谈生活、谈工作、谈学习,就像在眼前。

我们都生活在诗情的土地上!遥远处,几十台收割机正张开大口,呑下千万亩麦子,吐出金黄的麦粒和粉碎的麦草,拖拉机带着犁耙把它们掩埋在地下当作肥料。轰鸣的农机掩盖不住布谷和黄鹂的歌唱,燕子依然在麦梢上飞翔。这不就是现代的浪漫和诗情吗?

麦浪正离我们远去,现代生活正扑面而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