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人的底线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国画) 田占峰
难忘那年冬季高考
掬 水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书法) 马俊明
《从月亮来的男孩》 写给成年人的伤痕童话
暹粒印象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难忘那年冬季高考

♣刘传俊

对门邻居的儿子马上要高中毕业了,看着他起早贪黑备考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参加高考的日子。那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即1977年高考。

花开花落,潮涨潮汐,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1977年深秋,我在一座煤矿当掘进工的短暂合同到期,忐忑不安、百无聊赖地打发日子。此时,广播和报纸都有传播高考恢复的消息,但我却“两耳不闻窗外事”,竟全然不知。还是年迈的奶奶让父亲写信,鼓励我参加那次高考,并说考不上也不丢人。因为那次高考,是积聚了太久的希望,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个国家重新建立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我暗下决心为之一搏。然而遗憾有二,一是上中学时种种原因,开设的科目不全,有推荐上大学而后毕业称为工农兵学员当老师的,有来路不明的“带教”登台授课的,教学水平实在有限,学到的知识屈指可数。农村办学条件差、参加农活多,学习时间大为缩水。且从未听说过“高考”这个词语,更别说考前“模拟”“冲刺”之类了。二是眼下手头连一本课本也没有。本来两年多的高中就没有学到多少正经功课,又在三年多的“修理地球”中把那些可怜巴巴的一点知识配着饭吃得所剩无几,尤其是数理化。

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幸有邻居从图书馆借给我一本《简明中国地理》,一兄长借给我一本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课本,这便是我的全部复习资料了。白天干一些杂务活儿,晚上挑灯备考。只要听说哪个学校晚间举办辅导讲座,抓一块窝窝头就跑去了。讲座上人头攒动,有时连个下脚的地方也很难找。拿几张纸片,记一些只言片语,回家再慢慢消化。有些知识从未接触过,老师一再强调“重点”,仍感茫然。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去听课者手中借到部分政治复习资料,如获至宝。在只有两天的借阅时间里,废寝忘食地不停抄写。我将时间利用到了极致,几乎每天都“复习”到深夜。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我心里明白,高考,无疑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分水岭。

1977 年冬日的阳光格外灿烂。我已记不准具体时间了,大概是那年12月初的某两天吧,我和全国众多考生,怀揣共同梦想,如过江之鲫在同一时刻涌入考场。我穿着上高中时姑姑给我做的人造灰色毛领蓝呢子布棉袄,踌躇满志地走进设在市区一所中学的考场。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个,我选择的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先打草稿,而后誊在卷子上。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还剩几分钟时,我还没有誊写完,急得手指尖发麻。索性脱掉棉袄披在身后椅子背上,潦潦草草飞速地誊写完最后一个语句,铃声响了,老师收走了我的卷子。此时,我才长出一口气,像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完成了一个优美动作般舒畅。考数学时,第一道题我就用了一半时间,直到老师说时间还剩一小时,我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一门心思要把那道题做出来,却忘了飞逝的考试时间。史地卷子里有一道“黄河为什么是地上河”的问答题,我却南辕北辙鬼使神差地答成了西北部的“潜河”,谬之千里,痛失5分,成了心中永远的痛。

看来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这次肯定与我无缘。我头疼过失眠过。但求索在人生的歧路口,仍希望高考和暖的阳光能照耀我未来的道路。考后心情曾兴奋一阵子,但很快又沉寂下来。白天,我在工地靠和泥脱砖坯果腹,晚上,同在一起干活儿那年也参加了高考的工友跑出去“听课”,以备来年再战。

等待录取的日子是难熬的。我边等待边谋生。忽一日,初选通知下来,让我去体检。在黑暗中摸索行走的我,好像看到了一缕久违的亮光。体检时,一大夫用听诊器听了我两次心脏,我怀疑身体有病,回到家就哭了,不思饭食。心想,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翌年可再考,一旦身体有病,恐怕此生再也与大学无缘了。其实,那是一场虚惊。

1978年春的一天,太阳快要落山了,几团形态各异的镶着金边的彩云轻灵地在西天边飘移。我从一改扩建面粉厂地下室的工地爬上来,朝着那个方向往回走。路过一邻居门口,得知邻村一教师给我送录取通知书来了,我将信将疑跑回家,当看到了那张录取通知书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高考,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崭新的拐点,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她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后来得知,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有570万人报考,录取27万人,录取率仅为4.8 % ,史上最低。河南有2.2万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我所在的偌大的公社有8人被录取,我便是幸运者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