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菠 菜
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国画) 朱坤芳
经行天下爱嵩岳
手机随想录
思恋帖(书法) 窦效民
《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 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兰考人民致敬
向生活致敬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生活致敬

♣ 八月天

《永远的村庄》是我计划创作的“中原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我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致敬、向生活致敬、向改革开放致敬的一部作品。

据我所知,省委宣传部从2014年底开始酝酿文艺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这是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最初,我是没有打算报名的。排除专业创作人员,哪个单位能让一个员工离岗一年?就我的职业而言,全力投入文学创作在退休前几乎是不可能的。2015年3月的某天下午,河南省文学院通知我参加一个座谈会,到了之后方知是关于“深扎”活动的。座谈会上,当我说到自己愿意下去但担心请不来假的时候,宣传部的领导当即表态:省委宣传部可以出面协调,请假不是问题。

2015年5月,我开始了在故乡滑县农村的“深扎”活动,并如期完成了长篇小说《中原狐》。接下来两年的“深扎”活动,我也都积极参加,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起飞——第一航空港成长记》和《永远的村庄》。

三年时间,创作三部长篇作品,且均在20万字以上。这无疑是我创作近20年来量最大的三年。可以肯定地说,是“深扎”活动成就了我的这三部长篇作品。作为河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自豪、而欣慰,为自己能加入这样宏大的创作实践活动而感恩、而荣幸。

未参加“深扎”活动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生活阅历很丰富,是不缺少生活的。但真正深入生活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肤浅的、平面的,也是孤立的。因此,之前我眼中的生活是单调的、乏味的,也是缺少时代底蕴的。思考时,往往也是注重小我而忽视了大我,习惯于摄影师式的呈现,缺少画家作画的审美取舍,当然也谈不上思想的深邃、格局的宏大、审美的高雅。而事实上,生活是多元的、立体的、五味俱全的,也是泥沙俱下的。

三年的“深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自己需要的真金,写出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的好作品。

一个时间段,我把关注点放在“怎么写”上,刻苦研读各种世界名著和小说理论,更热衷于文学技巧,对“写什么”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信手拈来即可写成作品。一句话,我以前对生活是缺乏深入思考的,面对生活的“矿石”,缺少精炼的精神,导致一些很好的“资源”被处理得很随意,造成很大的缺憾。

“深扎”活动让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热爱的文学创作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创作。尤其是生活状态的改变,上班的时候每天急匆匆的,总是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而在“深扎”点只需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这时候我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是浮在生活之上的,离生活是有距离的,考虑问题也是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便开始扭转自己一贯以观察者的角色俯视生活的姿态,从内心真正融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慢慢地知道了生活的逻辑关系,知道了生活是与方方面面有关联的,知道了民间丰富的文化资源,知道了民间的睿智、诙谐、豁达与需求。

去年以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为热词。1978~2018的四十年间,就我个人而言,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我成分高,祖父有历史问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上不了高中,更不可能写作,更不用说当作家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一个落榜生只能在农村生活,也不会有考取文凭、转干等机会,更不可能移民城市。总之,我国这四十年的发展速度惊人,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每一个人都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

《永远的村庄》这部作品,主要内容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的变化。谨以此向“深扎”致敬、向生活致敬、向改革开放致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