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竞逐数字经济新蓝海
毫米波人体成像设备 将用于机场旅客安检
信用卡拼抢“互联网新生代”
郑州餐饮消费 增长超过三成
走进古河州 领略新临夏
暑期外出旅游 看清注意事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古河州 领略新临夏
——国内媒体临夏行活动纪行
气势雄伟的黄河刘家峡大桥
由棚户区改造而成的古街——八坊十三巷
神韵砖雕公司的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何秀娥 文/图

6月21日~25日,“交响新丝路 大美古河州”国内媒体临夏行活动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举行。

此次活动共邀请了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来自河南、内蒙古、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的20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利用5天时间深入临夏回族自治州采访报道,用多彩的镜头聚焦临夏发展,感受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效,领略这里的秀美景色和人文风情。

多样发展——塑造不一样的临夏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自古以来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

在21日举行的“交响新丝路 大美古河州”国内媒体临夏行活动启动仪式上,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向媒体团介绍了临夏自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各项基本州情,并从地域优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临夏州作为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具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生态地位重要、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杨元忠表示,打造“三个百亿”产业是临夏州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目标,到2020年,临夏州计划达到旅游产业创收100亿元、食品生产和民族用品制造产业收入100亿元、劳务产业收入100亿元的目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年来,临夏州旅游工作在州委的坚强领导和甘肃省旅发委的有力指导下,围绕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百亿元产业”目标,进一步完善旅游开发规划,高标准推进旅游开发建设,积极延长旅游业发展链条,大力发展符合自然环境条件和民族特色的马术表演、农家乐、地毯加工等产业,全力塑造“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旅游新形象。

富农花海——旅游产业缤纷色彩

鲁冰花——记忆中只停留在歌曲当中,如今的鲁冰花漂洋过海来到了甘肃临夏,在这风情万种的夏日里悄然绽放。

在临夏和政县松鸣镇中心村的鲁冰花公园,沿着曲径小路来到鲁冰花海,眼前一片色彩炫丽、缤纷盛开的诱人花朵,令人流连忘返。走近仔细观赏,可以看到鲁冰花的形状就像宝塔,层层叠叠。红色、黄色、蓝色、粉色还有双色,形成了一片色彩鲜明的壮观“花海”。

瞧!这鲁冰花小小的花瓣,两两相望包围,似一双小手合拢。两瓣一蒂,四簇并枝,重叠成长长的花帘串串,这样娇嫩剔透的花瓣,还真像那星星点点“闪闪的泪光”。

如今,鲁冰花、蓝香芥、大花葱、天竺葵、荷兰菊、虞美人、香水百合、观赏向日葵、波斯菊、百日草等10余种花卉相继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和政赏花,鲁冰花公园的建成不仅扩大了和政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提升了和政旅游品位,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成为构建全季全域旅游新格局、助推旅游强县建设步伐的又一靓丽名片。

砖雕世界——别样的民间艺术

砖雕是临夏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在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精美的砖雕展示、精湛的砖雕技艺让人瞠目结舌。

临夏砖雕,是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临夏建筑艺术的瑰宝。临夏砖雕,历史悠久,始于宋金,成熟于明清,完善于当代,它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成为河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凝结着临夏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悠久的灿烂文化。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主要用于影壁、墙面、门楣、棰头等处的建筑装饰。

走进厂房,砖雕技师正在有序进行着雕砖的各环节磨砖、绘画、雕刻、安装,工匠们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栩栩如生,雅俗共赏,博得了参观者的喜爱和赞美。

为了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开发,着力打造经营性文化拳头产品,使传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临夏砖雕产业,把临夏县砖雕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临夏县因势利导,按照“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的产业开发思路,从砖雕艺人技艺的传承保护、提升传统工艺水平、解决“小而散”问题、走好深度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路子入手,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培育力度,成功兴办神韵砖雕公司和能成砖雕公司,砖雕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劳务输出——群众致富新途径

走进临夏县尹集镇涧上村,漂亮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小轿车在村道上来来往往。“全村有460多户、1500多人在福建、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从事餐饮行业,开拉面馆的就有400多家,劳务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收入的80%以上。这个村是靠发展劳务经济走上小康之路的。”尹集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涧上村的发展变化,是临夏州壮大劳务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缩影。人多地少是临夏州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短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临夏州的优势。为了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临夏州近年来高度重视劳务工作,紧紧围绕“到2020年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的目标,抓培训、拓基地、创品牌、促增收,全方位推进劳务产业发展。

全州劳务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增收向好、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劳务助推富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2017年,共输转城乡劳动力50.9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2.44亿元,同比增长9.3%,人均劳务收入达1.62万元,同比增长6.86%。今年前4个月,全州共输转劳动力34.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1.7亿元,劳务产业已成为助力临夏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干净的街道、硬化的水泥路面、村道两旁整齐排列的小康屋……走进临夏州各村镇,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舒适宜人的乡村环境,热情好客的本地群众,让临夏持续经济社会发展“高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