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刻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以知行合一促进党性教育
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如此重视
“礼”: 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让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礼”: 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张恒军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是什么?唐代孔颖达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礼是人与禽兽的区别。《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礼记·王制》认为,礼是统治秩序。《周礼》认为,礼是国家典制。《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何谓文明?《周易·贲卦·彖传》有关“文明”的表述,有这样一条:“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天文是指刚柔交错的自然变化及其法则;人文是人类制礼作乐以对人类的行为加以规范,即文明。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中华文明孕育于约170万年前。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就牛河梁文化遗址而言,在这里发现了坛庙冢一体化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建筑群,女神庙位于遗址群的最高处,反映了这样的特征:“由巫而王”“由祀而礼”。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缘何绵延5000年而不衰?正是缘于“礼”。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作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