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询历史研究资料可知,郑州这片地域建城历史悠久。近现代以来铁路交会和省会迁郑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契机。上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城市出现两次快速发展期。多年来,郑州城市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期,如今开始向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加速前进。 追溯清代以前郑州城建史 考古发现,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郑州地域上就有一座周长7公里、面积约3.4平方公里的城址,为已发现的同时期国都级别城市,一度十分辉煌。 从春秋至隋唐,郑州由于居中的交通地理位置,要么是人员往来的商贸集散地,要么是战乱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隋唐至北宋,郑州多数时间是“州”的治所所在地,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北宋以开封为都,郑州为西辅郡;明清时期,郑州多数时间隶属开封府。明清时,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大运河改道浙江北上,河南失去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郑州城市发展趋于没落。 到清朝末年,省、府、县三级制中,郑州只是一个县,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府。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郭兰田所著《郑州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历程》一文提到,清末郑州城区面积只有2.2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万,是一座小县城。 省市共同决定向西跨铁路发展 1953年,苏联专家穆欣为郑州勾画了一个城市规划草图。城市围绕旧城向北发展,主体位于陇海铁路以北,京广铁路以东,避免铁路对交通分割。其主要特点是从火车站附近修筑一条大道,通往省政府办公区域(省政府办公大楼原来选址在今天的省人民会堂位置),把这条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轴线,两边辐射发展。这条大道就是如今的人民路。这个规划奠定了今天省级行政区的位置。1953年,人民路和部分楼房开始建设。 但按照苏联专家这个设计,主轴大道人民路是东北西南走向,两边的道路、街坊、房屋朝向等今后都将是斜的;而且城市空间将局限在京广、陇海铁路交叉的东北象限。1954年,为了省会建设,时任省委负责人专程到郑州考察,提出应按群众习惯的正南正北朝向重新规划,扩展城区空间。随后省市两级领导机关共同确立了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思路:京广铁路以西土质好,地下水位低,适合建设长久型建筑物,今后城市要向西发展,市委市政府也设在西边,形成跨铁路发展布局;城市主干道路采取正东西、正南北走向规划;除省直机关外,不搞功能分区,工厂、办公区附近可建居住区生活区;大搞植树造林,绿化郑州。 省会迁郑带来城市发展新契机 郑州近现代城市建设迎来发展的第一次契机,是1905年、1912年,京汉、陇海铁路相继通车,交会于旧县城之西的火车站。1908年,当时开始修建从火车站到县城之间的马路。如今的大同路在当时是最早修建的马路之一,只是一条泥结碎石路,没有沥青。 冯玉祥驻扎郑州期间,开展“建设新郑州”运动,拆除旧县城城墙,修建对外道路,将旧县城以外部分地区纳入城市建设范围。 随后郑州经历了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国共内战等战争,城市建设停滞不前。到1948年解放时,郑州仍是一个面积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人的县城。城区大致包括如今铭功路和一马路以东、金水河以南、陇海路以北、城东路以西的狭小地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州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生。1950年1月郑州成立建设局,下设规划室、土地科、工程科。1951年4月3日,成立市政建设委员会。1952年1月,成立郑州市建设委员会。1952年,省级领导机关确定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1953年,郑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 郑州城市建设第一次快速扩张 1954年10月,省会正式迁郑。这一年,郑州根据省市政府确立的省会建设思路,重新编制了城市规划方案,并于1955年10月上报国家建设委员会,1956年2月获得批准。这次规划的城市道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有多条放射性道路,向东为西大街、东大街,向西为解放路,向西北为铭功路、南阳路,向北为二七路、文化路,向西南通过正兴街过铁路接中原路,向南为德化街、钱塘里。另外规划了3条“环路”,金水路、紫荆山路、陇海马路、大学路为第一环,黄河路、经三路、城东路、陇海马路、嵩山路为第二环,农业路、东明路、陇海马路、伏牛路为第三环。3个环中,由于当时规划向南不发展,所以三条环路均以陇海马路为南环。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百废待兴,郑州城市建设第一次快速扩张。由于被确立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城市西边兴建了一大批国营棉纺织厂和重工业机械厂,并建设了市级政府办公地。城市中间铁路沿线,国家在郑州设立了铁路局,建设铁路北编组站,大批铁路职工开始定居郑州。在老城北部区域,省直各办公机构和生活居住片区、配套设施在金水路两侧及金水路以北片区相继建成。到1960年,郑州城区面积从1948年解放时的5.23平方公里扩张到7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1948年解放时的16.4万人增加到67.3万人。 改革开放带来第二次大发展 从1961年开始,三年经济调整,郑州城市建设大幅缩减。“文革”期间,城市建设受到干扰和破坏。到1977年,城区人口比1960年不升反降,只有63万人,城区面积为73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郑州城市建设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1979年,市政府组织专业人才编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10月上报国家,1984年1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版规划,郑州被定位为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在1982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郑州先后开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河风景区,同时还修建了新的国际民航机场、郑汴洛公路、京深公路等城区外围骨干交通设施。伴随工业发展,市区周边新建了一批新型工业厂区;商贸业繁盛,在城市交通出口附近兴建了不少商业批发市场;人口增多,城市内新建了一批居住小区、家属院。到1991年底,城市人口已发展到11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 1992年以后,郑州城市建设提出了“保护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外围组团”的方针。此后,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相继加速建设,绕城公路、三环路、107国道等道路先后通车。到2004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300万人。 最近十多年,郑州城市建设更是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期。郑东新区惊艳面世,航空港区借势起飞,城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拓展了新街区。绕城高速、“米”字形高铁通达四面八方,十条市域快速通道辐射县市,“井字+双环”高架快速路畅通城市内部,地铁线路逐步连接成网。截至2017年底,郑州市内五区及四个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合计约5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60万人。未来,伴随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郑州的城市建设必将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黄永东 文 马健 李炎 图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