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2版:峥嵘岁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城提质促蝶变 人居环境绽新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城提质促蝶变 人居环境绽新颜
建设中的郑西新区
生态廊道
德化街新貌
黄河风景名胜区内3A级厕所
北三环东三环互通式立交桥

百城建设提质堪比撬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点”,2018年以来,我市按照“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格局的部署,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持续发力,以此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项目建设紧锣密鼓

西四环与中原路交叉口东南角,郑州版“鸟巢”——郑州奥体中心项目建设正酣,主场馆机电设备安装、幕墙屋面施工及配套商业区主体结构施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按照计划,2018年底将投入使用,2019年9月8日~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这里举行。

同时,百年德化商业街、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保护区、二砂创意文化区……一项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我市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各县(市)区均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各类专项规划175个,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区域、地段的城市设计。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按照“补短板、强功能、增效能、提品质”原则,统筹抢抓机遇与稳妥推进、老城与新区、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宜居与宜业五个关系,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截至5月底,各县(市)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共谋划项目1860个,总投资12852亿元。2018年已竣工项目78个、完成年度投资20亿元,在建项目1182个、完成投资595亿元。县(市)区部分示范区建设已初具形象。其中,新郑市老城片区、新密市文峰片区和育才街已现明显成效,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行动迅速,结合各自实际加快推进老旧片区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抢抓有利时机,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实现上半年“双过半”。

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

持续发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单线运营到多线运营,由单线建设到多线并行。目前在建9条线路约218公里,145座车站。

市政道路 “环形+井字”快速路网系统基本形成,由西三环、南三环、北三环、东三环(107辅道)组成的“环形”快速路系统已实现闭合;由中州大道、陇海路快速通道、京广快速路、农业路快速通道组成的“井字”快速路网系统已基本形成,域内畅通目标基本实现。三环内断头路现象基本消除,支线路网“微循环”系统得到极大改善。完成了52条市管道路、175条区管道路的抢修和大修。2018年,计划再实施道路大修2条、道路中修128条,完成180条道路建设,开工建设35条支线路网道路,加快地铁建设,在建和通车里程超过300公里,新建停车泊位不少于5万个。

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刘湾、罗垌、港区一水厂等三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76万立方米/日,基本解决了市中心城区及中心城区外围、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物流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用水问题。

实施了“引热入郑”“煤改气”等多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建设项目, 近年来累计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481万平方米,累计新建改建管网长度516公里,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不足50%提升至80.24%,热网覆盖率90%以上。

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将“厕所革命”列入2018年民生实事。2018年市区计划新建公厕1200 座,已落实规划选址1244座,建成187座,在建415座。

年底前,中心城区还将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0所、幼儿园16所,六城区各打造1所以上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配套完善1个以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低于400平方米、文体广场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逐步完善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市在百城提质工程中实施城市双修。2018年,县(市)区各计划完成10条以上背街小巷和5个以上示范街区的整治,六城区建成区全面消除水体黑臭现象,中心城区新建区级公园50个,绿化广场、社区公园、街头游园100个,新建公厕1450座,升级改造500个;全市新建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青少年公园、贾鲁河西流湖段景观绿化提升规划方案已经公示,建成后,将极大改善老城区的人居环境。

百城建设提质,重点是改善老城区面貌。按照省政府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重点抓好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联动整治提升,我市确定实施城市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并作为2018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工作。根据《郑州市城市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方案》,全市六县(市)、六城区的老城区均要启动1平方公里左右的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建设,重点探索组织运作、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经验”,为全面推开老旧片区建设提质打好基础,整体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任务。

目前,各县(市)区均在有序推进,其中,新密市示范区——文峰片区建设已完成总量的90%;中原区河南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两个校区整治已经开工,校园内重新铺设了人行道板、安装了大门,重新粉刷了墙面,修复了地面台阶,各种配套设施也修葺一新;金水区正在协调对政府甲院实施包括楼道粉刷、车库外墙粉刷、拆除违章建设、更换路沿石、改造雨污水管道等内容的整治。

百城建设提质,离不开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学雷锋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已建成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955个,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53.1万人,其中常态化运转的志愿服务项目330个。培育了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9个。同时,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建立培育、选树、宣传、关爱、礼遇、回馈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壮大“郑州好人”群体,建成了全国省会城市首家“好人馆”。创新爱心回馈机制,让“好人”有“好报”。先后涌现出道德模范148人,感动中国人物9人,中国好人79人,河南好人23人,文明市民2040人。2016年、2017年度连续两次上榜阿里巴巴大数据十大正能量城市,如今,“郑州好人”已经不仅仅成为一个群体,而是升华为“郑州好人”现象,并演变成“好人效应”, “存好心、做好事、学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和良好风尚正在全社会形成。

为了以法律手段促进文明行为,我市积极推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和批准颁布了全省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性地方法规——《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将于2018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为郑州市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这一条例,我市近期将以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治理,不文明养犬、随地吐痰、便溺整治,公共场所禁烟执法和等待服务排队特别是文明排队乘车习惯养成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治理行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丁友明 唐强 周甬 王秀清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