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Russia2018 俄罗斯世界杯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飞翔的姆巴佩“一战封神” 疯狂的“高卢鸡”送别梅西
建设路街道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增强群众幸福指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党建引领抓统筹 深化机制谋发展 立足长远促提升
建设路街道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增强群众幸福指数
“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始终
强力推进违建拆除

“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党中央这样定位城市建设功能。城市的发展来自于人的需要,城市建设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近年来,在中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坚持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中的政治优势,整体推进城市管理提升、功能提升、品质提升,积极探索创新了“六联一公约”商户自治管理模式、“四个五”工作法、志愿服务助推“城管”等,为推进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了有效尝试,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辖区群众幸福感,区域整体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坚持党员先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市容市貌整治

以“五定”工作法为起点,即“定人、定车、定岗、定责、定时”,建立人岗匹配机制,高强度高密度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成立党员骨干小组。对城管科、执法中队、40名协管员及各社区城管专干力量进行整合,争取辖区单位的支持;抽调党员骨干建立巡查小组,相互配合、统一行动、形成合力。

实行“主次干道管控”。分班错时执法,构建“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的督查、巡查、整改和治理,重点对突店占道、橱窗广告、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垃圾乱堆乱倒等行为24小时进行治理,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确保辖区内“店店有人管、路路有人查、事事有人办”,市容市貌整治无空档、无死角。

实现“重点区域守控”。加大对辖区计划路、协作路、前进路及岗坡路等重点路段,对五一公园、建二小学、中心医院、大商超市等重点区域的管控,增加巡查治理频率,规范商户经营秩序,扼制突店占道现象。组建志愿者队伍。动员招募有责任心、乐于奉献的门店经营户、学生、辖区党员等组成志愿者队伍,通过不定期上街巡查、日常纠章等方式,对辖区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破坏市容环境行为实行宣传劝导。

同时,针对店外经营、临时摊点等现象,组织经营户及居民代表开展“阳光城管”活动。借助亲身体验,现场向经营户及居民代表介绍城市管理范围及日常工作内容、方法,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鼓励动员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实现城管问题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共同发现、共同担当。

二、坚持组织引领,群策群力,全力推进老旧片区建设提质

建设路街道辖区现有无主管楼院66个,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占街道全体楼院的84.61%。这些老旧小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线管网老化、道路破损、楼体墙面脱落、下水道堵塞、路灯缺失、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私搭乱建、侵占消防通道等诸多问题,已无法满足居住环境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建设路街道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提出了“推动提质提档、蝶变百姓家园、升华街域品质”治理提升思路。在推进老旧片区建设提质中强调发挥居民群众、社区党委、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的主体作用,探索“党建统筹+居民自治+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区—街道—社区—片区—网格”五级党组织力量,充分将“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到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始终。

强化党委引领。成立建设路街道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统筹,各社区党委牵头,辖区单位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制定了《建设路街道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流程及机制,建立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微信群,实现“网络办、马上办、联动办”。建立精准台账。对照郑州市老旧片区建设提质10项重点工作,梳理出了急需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整治项目10大类23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书面、表格的形式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绘制了调查问卷表,涉及12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各社区分别由党委书记带领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员联络员组建“红色管家”,上门入户,宣讲政策,广泛深入征集民意,填写老旧片区建设提质调查问卷8000余份,入户率达96%以上,取得了广大居民的同意和支持。

详实编制规划。将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工作任务全部转化为具体实施项目,建立项目台账,实施项目管理制度。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对辖区正进行改造的总体规划和各小区的详细规划,根据各自特点,明确改造内容和改造进度,倒排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前进路、岗坡路、建西100号院、岗坡路15号院、前进路50号院和25号院及桐柏路191号院已完成详细规划设计。

搭建议事平台。建立项目评估机制,明确“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按照居民同意率的高低确定整改提升顺序。积极组织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调研,由社区党支部进行提议,提交社区党员代表会和居民委员会审议,通过多次组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决议,充分让居民群众表达改造意愿和诉求,使改造方案“接地气、切民生”,实现“改不改?群众说了算;改哪里?群众拿主意;好不好?群众来评判”。先后参与居民达700余户,1400余人。

探索管养机制。由建设路街道党工委组织整治提升小区成立建设管理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促其带领居民配合工程实施,监督工程质量,实现居民自治、长效管养,巩固成果,实现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目前,已组织成立建设委员会1个,业主委员会3个。

三、坚持“红色导向”,互通互联,实现“互联网+城市管理”数字化城管

建设路街道积极探索打造“智慧建办”线上线下交互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邀请网络技术公司全程参与运作,该系统运行将充分发挥“五大优势”:监控优势。对辖区道路、重点场所、部位及居民楼院实行24小时监控,不留视频监管死角,实现对“城市病”的自动抓拍、识别、人员巡查等工作痕迹全覆盖。数字优势。广泛收集各类基础数据,高效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互通互融。互联优势。借助收集客户端,实现案件发现、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的封闭式环路处置。惠民优势。通过上传行政全责事项至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将便民事项告知办事群众,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走路”。依托平台,推行“一点通”“一线通”等开展个性化服务;配套建立功能性党小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开展针对性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精细精准高效。学习优势。“智慧建办”信息系统还是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各项市容、环境卫生等法律条文都在其中,还设置了通知公告栏、党员找组织、党务一点通、党员云互动、城管先锋行、“两学一做”等栏目,让每一位参与案件办理的党员干部都能够在干中学、学中干,提升四个意识,增强服务能力,规范执法行为,让案件办理更透明、更人性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配套,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逐步完善配备配置公厕、商业网点、健身器材、停车泊位、充电桩、停车棚、消防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计划新增公厕6座,合计11座,新增健身器材6处、停车泊位300余个、充电桩15处、停车棚8个、商业网点5个、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10分钟生活便民服务圈功能,有针对性地向居民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医疗文化、法律援助、关心关爱等便民服务。

五、坚持志愿先行,整治交通,持续改善交通秩序和出行条件

无论走在建设路街道辖区的哪条道路上,眼前总会一亮,机动车、非机动车摆放得整整齐齐,在辖区的每条道路上都有城管、协管、党员干部进行管理,同时,还联合交警部门和执法中队定期开展机动、非机动车辆和共享单车的专项治理行动,形成常态,遏制车辆乱停乱放,从开始的“强行入轨”到现在的“主动自觉”,“建办秩序”已经形成,同时积极发动辖区广大党员、青年团员、志愿者、公共单位、沿街“党员示范店”业主共同参与其中,广泛影响带动,形成“交通秩序同维护,人人都出一份力”的良好氛围。

六、坚持拓宽渠道,建立长效,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全面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分包责任制度和网格化管理,力求在抓问题整改、抓工作落实、抓管理成效方面取得新突破;健全日

巡查、周报告、月评比、季总结制度,充分调动街道自上而下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群众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建设路街道坚持政治引领,通过强化职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整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像“绣花针”一样精细,提高工作标准,树立精品意识,补齐工作短板。探索创新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新举措,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

孙志刚 曾玉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