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邮政车管所上线 家门口就能办业务
今年首班夏季水果包机抵郑
14个邮政车管所
我市举行专题会议贯彻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
违规停车造成大面积拥堵
全省拉网排查 旅游安全隐患
方便自己时想想别人想想法律
高标准打造食品安全城 让百姓吃得放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标准打造食品安全城 让百姓吃得放心
——郑州市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汪 辉 王 治 苏立萌 通讯员 杨 鑫

安为食本,本固民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大市、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食药监局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为百姓撑起食品药品安全“保护伞”。

2016年12月,郑州市正式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从严把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到强化工作机制、壮大监管力量;从升级改造小作坊, 到融合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去向可追”;从“比学赶帮”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到明厨亮灶透明监管……一年多以来,我市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探索,大胆实践,每一步跨越都熠熠生辉,开创出食品药品安全新局面。

规模大 密度高 肩负重任力破难点

密度高

肩负重任力破难点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区人口数量、密度、流动性、复杂程度均居全省之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关注度也属全省最高。但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 “多、小、散、乱”,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危害百姓舌尖安全。

据介绍,目前,郑州市共有食品企业11.8万多家,拥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白象等多家全国知名食品生产企业967家,以万邦、百荣、四季水产、华夏易通等中部较大的农产品、食品、水产品及冻品冷链物流中心为代表的食品经营企业8.3万家,餐饮服务单位3.4万家,约占全省的1/6,辐射周边多个省(市)甚至全国。

规模如此巨大的食品产业与全市988.1万常住人口、400万流动人口和畅达全国的便利交通网,使郑州食安形势呈现“监管对象多、消费群体大、人员流动快”的“多”“大”“快”三特点,监管责任重于山。

面对复杂的监管形势,严峻的监管任务,郑州市食药监局迎难而上,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抓源头、控风险、促规范、补短板、创经验、出亮点、争一流、做示范,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使一大批事关全局节点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强机制 重投入

构建无缝监管格局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我市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切实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壮大监管保障力量,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管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全市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确保郑州食品安全,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明确食品安全的党政责任;推出《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市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交流制度》《市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界定办法》等一系列细则,一个全覆盖、无空隙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网迅速形成。

为确保创建领导有力,郑州市委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7个副市长为副组长、35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提出包括完善五大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十项食品安全保障工程、解决五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在内的“五十五”工程计划。

为确保目标如期实现,郑州市不仅将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纳入年度目标考评,还将其纳入民生实事去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范的办公场所、充足的人力保障和必要的装备条件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必备武器,郑州市深谙此理。

连续几年来,郑州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6500多万元,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了184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其中,17个监管所达到省级示范所标准。1231人被充实到各基层监管机构, 110种各类执法装备配备到位。每个基层站所还按标准配备了专门的快检实验室、快检装备和快检技术人员,监管力量空前壮大。

抽检,能迅速发现食安隐患,但需大量资金支撑。在这上面,郑州市也加大投入,充分保障。

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财政投入共1.37亿元。完成了实验室抽检46189批次和快速抽检54656批次。2018年,拨付食品安全经费7561.23万元,民生实事资金1920万元,上年结转中央转移资金269.44万元,合计9750.67万元。

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撑,保障郑州创建工作一路高歌猛进,高标准进行。

摸底子 促升级

小作坊展现“大作为”

小作坊密布于街头巷尾、村镇民居,生产的食品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正因此,小作坊的食品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健康。但千百年来,传统的小作坊大都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与否、生产加工的原辅材料及成品安全状况如何,均无从得知,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如何整治小作坊?这一直是监管难题。一关了之,固然简单省力,但势必导致人员失业、传统技艺消亡、市场供给缺憾。怎样才能既保障民生,又能有效监管?郑州市食药监局深思熟虑、创新监管模式,决定采取“底数摸清,规范先行,示范引领,管服并重”进行综合治理,促使这些小作坊升级改造,消灭隐患,掌控风险。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