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习近平向巴总统侯赛因致慰问电
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
上半年河南进口冰鲜 水产品同比增逾六成
艺术类本科A段 征集志愿1679个
上周绿城菜篮子 粮油肉蛋价平稳
郑州部署迎接今年 国务院大督查工作
足球盛宴落幕 法国大胜称雄
降雨少了 晴热来了
暑假 他们唱响“爱的奉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
6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河南兰考张庄村附近蜿蜒的黄河河道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甘 泉

河南兰考张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贫困凋敝。

跨越两个世纪,是共产党人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乡亲们说:“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如同中国成千上万个张庄一样,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张庄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

出张庄 回张庄

祖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66岁张庄村民游文超,长得方正抖擞,讲话中气十足。但说起记忆中的黄河,他总是不由得皱起眉头。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就在这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在张庄村!

风沙劫掠,沙丘连绵。刻在游文超脑海中的故乡,除了沙,还是沙。“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忆当时情形,有时风沙把门堵住了,只能从窗户爬出去。据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除了风沙,还有饥饿。“春天饥荒最厉害,人都饿得孬孬儿的。”游文超说,乡亲们吃完槐树叶儿吃榆树,吃完榆树吃杏树。“吃得树上不长叶,春天没个春天样儿”。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多的时候村里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兰考逃荒大军中的一员。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兴奋得站了起来。

焦裕禄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地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了,焕发出空前的热情。67岁村民姬万说,他的姐姐姬素花是当时“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十二三岁的游文超是张庄村参与劳动年纪最小的一个。“那时候放学了,书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压沙。”游文超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情景,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工,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到了1965年张庄的风沙基本治住了,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张庄人真正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种下的槐树老了,村民又改种桃树;桃树老了改种杨树。三茬树种下来,绿色扎了根。如今的张庄村,夏天绿树成荫,良田规整,俯瞰一片澄碧。

如今风沙没了,游文超的皱纹还在。不过,他有自己的新解:“脑门上的皱纹多,是以前过苦日子愁出来的;脸上的皱纹多,是现在好日子笑出来的。”

不再漂泊的年轻人:

再回张庄已是“康庄”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张庄人“一出张庄”,是为了逃离饥饿;那么进入新世纪,张庄人“二出张庄”,则是为了摆脱贫困。

张庄人虽然治住了风沙,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申学风说,2000年前后张庄人纷纷外出,最多时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动的都出去了。

(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