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读书“五贵”
钱穆与书的故事
毕业季 校长说
盛夏 寻一份清凉
曾国藩为何要戒多言
把岁月写在荷花上
洞房文化的来由
悬泉置遗址存有我国最早环保法
防脑梗 关注动脉粥样硬化
3D打印眼角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钱穆与书的故事

郑 春

名流故事

钱穆自幼家贫,酷爱读书,晚年撰写自己的生平时,对祖父的回忆只提及两部书籍。其中,“手抄《五经》一函,由先父以黄杨木版穿棉带裹扎,并镌亲书‘手泽尚存’四字”,另一部是“大字刻本《史记》”。这两部书深深影响了幼年钱穆,“余自知读书,即爱《史记》,皆由此书启之”。

1909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三年级时,偶然见同学看《曾文正公家训》,没想读了就放不下。次日一早,钱穆跑到校外书店买书。此后,这家书店就成了钱穆的私人图书馆,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1914年,钱穆在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任教,将几年教学的《论语》讲稿成书《论语文解》,寄给商务印书馆,得以出版,得版权费和稿费100元的书券,钱穆用这张百元券补缺了自己的经史子集书籍,他感慨地说:“自此余学问又进。此百元书券实于余大有裨益也。”

钱穆回忆自己在北平的八年:“余前后五年购书逾五万册,当在二十万卷左右。历年薪水所得,节衣缩食,尽耗在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等学校南渡。钱穆藏书量大,难以运输,更难找到藏书的地方,况且每年夏天还要晾晒。思虑再三,钱穆临时赶制了20个大箱子,将20万卷藏书装入箱中,并与房主约定,房子不再租给他人,等和平了再来取书。

抗战胜利后,钱穆没有回到北平,而是在家乡江南大学任教。房主通过钱穆好友汤用彤,催促其将书运走。汤用彤找到钱穆熟悉的一位书估去取,书估愿意出价百石米价。而此时钱穆已在广州,他嘱咐汤用彤让书估妥为保存,等他回北平后仍然以百石米价赎回。

再后来,钱穆流落到香港,老友沈燕谋为新亚研究所购书,得 《资治通鉴》一部。钱穆看后发现竟然是自己大哥钱挚(钱伟长父亲)生前的阅读本,书中有很多大哥的手迹。此书现身香港,其他20万卷藏书可以想见。这时汤用彤已经去世,钱穆北平藏书的下落自此无从查询。

收自人间,散在人间。书香不尽,唯有缘者得之。

摘自《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