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典清韵图(国画) 田占峰
美食的凝聚力
“名家”何其多
谣言止于智者
沁园春·雪(书法) 高义民
废品收购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条河的前世今生

郑州北郊有一条曲里拐弯的河道,或有些污水肆意纵横,散发出不好闻的味道;或袒露着干涸的胸膛,生长着杂乱的野草。如果不看路旁的标识牌,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的河流?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会关注它、回忆它、继之要维护它?我不知道答案,因为我也是最近才开始将视野转向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内涵,以及曾经的辉煌,还有那一个个因为有它的存在或者是为了它更好地存在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历代治水先贤们,更多的是那些临水而居的城市、商镇和村落。随着我对贾鲁河历史的了解、梳理和思考,一条满载着各种传奇、承载着无数荣耀、也负载着满身伤痛的河流,缓缓走进我的眼中心里……

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为淮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贾鲁河全长255.8公里,郑州市民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贾鲁河支河、东风渠、潮河等都是它的支流。

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舟楫畅通,洪水泛滥也不少见,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时断时续,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据考证,它的前身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由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由此,以鸿沟为界、楚汉对峙成为中国象棋棋盘上数千年不变的格局。

西汉时,鸿沟又被称作“狼汤渠”,亦作“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又自今新郑南部引溱、洧之水凿渠流入开封城中的蔡河,这一段河流史称闵河,后又自许昌引水入闵,以广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的繁华场景。以上这些河名都是贾鲁河的前身,名称来历尚无从考证,假设鸿沟之说成立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北宋仁宗年间,已连为一体的闵河、蔡河被通称为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时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察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距离朱仙镇200里地的周家口市场(今周口)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与朱仙镇并举的商业重镇。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专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明弘治六年(1493年),张秋镇黄河决口,皇帝下诏提升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往治理黄河水患。刘经过实地详细勘察,与山东、河南官民洽商治水方略。先在上游疏通孙家渡河30里、四府营河10里以分水势,同时筑长堤挡水。长堤西起新乡延津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虞城,抵达徐州,共360里,名太行堤。黄河决口已经堵塞完毕,刘大夏便令人修筑黄陵冈,疏通贾鲁河。从此黄河得到较彻底的治理。明弘治七年(1494),刘大夏在疏浚贾鲁河故道时,自中牟另开新河长七十里,导水南行,经开封之朱仙镇、尉氏之夹河、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沟,亦称贾鲁河。由于在疏浚河道的同时,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后代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

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