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岁月如歌
百姓记事
荷塘幽情(国画) 王之平
妈妈真傻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再续文工团的青春记忆
雪域风情 (国画) 蔡卫星
爱心考场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鸿沟不仅仅是条分界线

提起鸿沟,估计大家都会知道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比喻界线分明,如不可逾越的鸿沟,恐怕再无别的解释可言。其实不然,鸿沟不仅做过楚汉两军的对峙分界线,而且是早在战国时期就修建完成的一条古运河,起到沟通黄河和淮河水运的重要作用。而且,鸿沟还是郑州第二大河贾鲁河的前身,是一条历史悠久殊荣满册的运河!

有没有吓一跳?反正我是被吓到了。

10年前的一个艳阳天,当我站在广武山上,眯着眼看着横亘在汉霸两城之间的那条干涸的深沟,除了对当年发生在此令人震撼的楚汉之争,发出些感叹感慨之外,根本没有想到这条野草丛生野兔出没的深沟野壑,还拥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那么多丰富的历史承载。如果鸿沟是贾鲁河前身的记载成立,那么我们身边那条其貌不扬,将要淡出我们视线的贾鲁河,竟然拥有2360多年的高龄。

拨开岁月的沧桑,吹散时光的迷雾,让我们一步步走进那条曾经无比辉煌的长河之中,顺便将这条以天堑著称、以不可逾越为标尺的鸿沟,理出个头绪来。

公元前361年,魏国魏惠王为了摆脱秦赵韩三国的包围,决定从原都城安邑(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河南开封),自此,魏国也称“梁”。同时代的秦国和齐国经过一系列改革,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且一东一西对魏国形成夹击之势,钳制魏国的发展。魏惠王认识到这种危险的形势,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他首先做的就是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修筑黄河堤坝,进行水利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开凿的运河就是鸿沟!当时该叫作狼汤渠,始见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也省作“渠水”。

鸿沟即修建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该运河在今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折向南部,经过尉氏、太康、淮阳后汇入淮河。对此,《史记》记载曰:“荥阳(今荥阳故城)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如此广阔的流域面积,不仅给民众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也灌溉了大片的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魏国最后还是被秦国给消灭了,但是魏惠王主持修建的鸿沟水系,一直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魏惠王功不可没,在中国水利史上该给这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帝王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西汉时,狼汤渠依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船只由黄河东航,至荥阳县北,可由荥口进入浪荡渠领衔的鸿沟水系。由于过去粮食运输多走水运,西汉治水能臣贾让称浪荡渠为荥阳漕渠,漕即运粮的河道。可连通黄河、淮水(淮河)。狼汤渠至开封以东分为向东向南两支:一支南折为狼汤正渠,东连淮水各支流睢水、涡水等,经淮阳国(今淮阳县)通颍水;向东的一支叫汳水或汴渠,下游又叫甾获渠,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入泗水通淮。西汉狼汤渠在引黄入口处建有水门控制,是草木堤坝,木质闸门。这样运河水量的大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发洪水也不会水量不足。当时它是由黄河中游到江淮地区漕运和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想当年,狼汤渠是水势浩荡,惊涛拍岸,蔚为壮观,否则楚汉两军也不可能隔河对峙。那时的鸿沟该是一条难以逾越或是不易逾越的天险,横亘在双方人马的面前,让他们冷静下来,停住征战的脚步,商讨江山社稷之走向,议论国计民生之兴亡。两军的长期交战,血腥的杀戮,远离父母亲人,饥寒交迫的生存环境,造成双方士兵厌战,而后勤补给困难也是一个大难题。刘邦背后是自己的国土,补给该比项羽军队充裕的多,但刘邦的父母妻子被拘于楚军,以此威胁刘邦,刘邦也不敢轻举妄动。据《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曾派陆贾请求放人,项羽不准;刘邦又派巧言善变的侯公去劝说,项羽想到楚军兵疲粮绝,长期相持难以为继,定不易取胜。于是双方定下鸿沟之约: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平分天下,各不相扰。

一个是楚国贵族,一个是乡间无赖,两个毫无共通之处的人,想必他们之间也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鸿沟!那么他们之间的约定能有什么结果呢?

贵族项羽依约放回刘邦的亲属,楚军向东撤退。刘邦先是做样准备撤回关中,但是张良、陈平等谋士稍加劝说,说汉已得大半天下,诸侯归附,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而楚兵疲粮绝,不趁此歼灭,会养虎为遗患等等。本就没想守信用的刘邦一听正中下怀,立即下令追击,可怜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如山倒,落得个自刎于乌江下场,楚灭亡,汉建立。

鸿沟之约,转眼之间就撕毁得干净彻底。而这一切,都将被波涛汹涌的渠水尽收眼中,那巨大的涛声就好似一声声喟叹!

自此开始,鸿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历史名词,不但依托楚汉相争永留史册,还将作为不可逾越的代名词历久弥新,而且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占据着永恒的位置!

楚汉相争400多年后深秋的一天,一位名士驾着木牛车,喝着酒,信马由缰来到了荥阳广武山,他知道这里是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当他坐在车上放眼望去,屯过项羽的东城住过刘邦的西城遗迹还在,相隔200多步的距离中间,还流淌着一条滔滔水流,这时的鸿沟不叫鸿沟,也不叫浪荡渠,而被称作广武涧。只是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一派物是人非的萧瑟景象。名士忍不住大放悲声,手提酒壶下得车来,在这荒芜萧索的古战场徘徊良久,收泪驻足,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就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阮籍。

阮籍这声叹息,到底指的是谁?或许是刘邦或许是项羽,或许是他们两个,但是他觉得成名不见得是英雄。也可能他觉得项刘都是英雄,但是已经远去,留下眼前的小人徒享虚名。斯人已逝,这声叹息成为后人永远的谜。但是那天当他在黄昏时分驾车离开时,不再哭泣的阮籍用一声婉转高亢的长啸结束了他的这次凭吊古迹之行。我相信那声音调浑厚悠扬的长啸不仅惊起无数飞鸟,恐怕也掠起广武涧中的水波,那波浪便越发的高涨起来……

10年后的盛夏,我孤身一人站在广武山巅那匹昂首向天的巨型乌骓马下,将视线投向那沟深口阔的鸿沟,投向滔滔东流的黄河水,只见那日渐瘦弱单薄的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依旧闪着晶莹的光芒,且怀着亘古不变的信念向东流淌。一声长长的叹息在我的耳畔响起,我想知道这沟这河是否还记得遥远的过去,那曾经辉煌的历史印记。

四周静悄悄的,唯有阳光照耀,还有风……

3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