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马匏的隐喻
乡村月夜
草原七月(国画) 吕红梅
天使之歌 —— 献给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武则天
湖畔小聚 (摄影) 苗 青
夏日扇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牟山脚下觅官渡

那一刻,我觉得简直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导航明明白白地说道:目的地到了,导航结束。可是我们下车四处观望,除了一座环岛路中间的那座曹操跃马挥剑的雕像,什么蛛丝马迹也看不到,从远处慕名而来寻觅官渡古战场的我们,竟然在蓝天白云之下,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在官渡水官渡桥上,困惑着迷失了方向……

怎么可能?一个投资巨大、规模宏伟的古战场复原景观怎么会在短时间内建立又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呢?徘徊在正午阳光下的我,就在困惑与不解中展开了无边的思绪,让自己瞬间穿越,回到2716年前那些鼓角争鸣血雨腥风的岁月。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此处进行官渡之战时,双方修筑了庞大高耸的土山,也就是这些在战争中修筑的防御工事的遗存,被后人称为“牟山”,这个名字被一直沿袭了下来。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说:“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于此。”这是史籍记载的对“牟山”的最早称谓。

据史料记载,贾鲁河在秦汉两朝郑州段称鸿沟亦为“浪荡渠”,至中牟就称官渡水,又东流入至汴梁称阴沟。而今天的官渡桥村就是因为官渡水而得名。

这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就在滔滔流淌的官渡水(贾鲁河)附近,在中牟官渡这片战略地位重要的土地上展开了。

“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弱胜强的一次大博弈,他以八千精兵击败袁绍八万人马(一说二万对十万)。据陈寿《三国志》记载:绍(袁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许都)。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坚持在官渡与袁绍决战,危急关头亲率奇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动摇袁军军心,从而全歼袁绍军,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

一代乱世枭雄曹操在胜利后却做出了不齿于人类的滔天恶行。他亲自下令所坑杀的降卒前后有七万多。曹操自己给汉献帝的奏章里也承认:“凡斩首七万余级。”当时曹军约有二三万,袁绍军队有十余万,袁军绝大部分被坑杀。尽管曹操此举是为了杜绝降军反叛,也是因为钱粮难以为继。但是七万之众的生命就那样在青天白日下断送了,想必天地都为之动容,官渡水倒流。

一阵急促的鸣笛声,一辆大货车轰隆隆驶过我的身旁,把我思绪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放眼四望,除了道路和建筑,我看不到任何与古战场有一丝一毫关联的事物,只有那座曹操雕像依旧在阳光下永恒地伫立着,策马挥剑,张扬着无尽的豪迈。不知时至今日,他会对当年的作为有无点滴悔意?不过,以他宁负天下人而不使天下人负他的人生信条,恐难以产生后悔之心。时光的脚步,历史的回响,随着逝去的日子,一点点远去了,淡忘了,以致修建了庞大规模古战场复原场景之地,因鲜有人关注而改弦易辙。旁边看门中年男人一席话提醒了我们,美好的期望没能实现,变成了新建的房屋和庄稼地。当然,数年之后,昔日的古战场不能再回到先前那地肥水美、庄稼丰收的旧时模样。因为不仅是人类在一代代繁衍生息,大自然也是一样的变幻不定,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又有谁能说得准?又有谁能左右呢?

同伴燕子巴巴地问:那么牟山呢?

看着中年人那困惑的神情,我笑了,以他的年龄,这样的提问的确是给了他一个大难题。

牟山,这是后世对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两军对垒时构筑的坚硬土丘军事工事遗址的称谓。想当年战争极其惨烈,两军将士的鲜血和尸体染红了牟山的土壤,或许也堵塞了官渡水的流向,以至于后来的牟山草木茂盛,古树参天。清朝的《中牟县志》中还记载说:“牟山……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抗日战争之前,当地老百姓还把牟山称之为“老冢”,有人说大概是牟山上曾经有古墓的缘故,要我说哪里是大概?肯定有很多古墓才对,当年曹操坑七万降将,牟山及其周边的土地,岂能有一处幸免?!换言之,古战场也就古墓场。

在牟山尚未被黄河水冲毁的时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中牟县城及其附近的人们,都习惯于在这一天上牟山寻春游玩。当时,在中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十六上老冢(指牟山),上过老冢腰不痛。”所以,正月十六这天,附近的老百姓都放下手头所有的活计,纷纷涌到牟山,尽兴畅游,无比愉悦。据说,那时的牟山上面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附近是凸凹不平的地形,路两边草木繁茂,茵陈、茅叶、野韭菜等长得郁郁葱葱,翠绿可爱,从山顶向下看,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山上还建有牟山庙,香火是十分的旺盛。

以我看来,这样的春游对当地居民来讲与其说是游玩,不如说是拜祭。后世民众用这样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对逝者的追思,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了惯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有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世纪30年代,日本鬼子打到了河南,为了阻止日寇前进的铁蹄,1938年,牟山的山顶上修建了不少碉堡和战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树木和门板筑成的。当时,牟山已经被肆虐改道的黄河水冲毁一半了,面积小了不少。1938年的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之命决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黄河水阻挡日本侵略者。结果,黄河水没有阻挡住日军的步伐,却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仅仅两天的时间,黄河水就吞没了大半个中牟县,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在巨大的洪水冲击下,屹立了千年的牟山也无法幸免于难,摇摇欲坠,面临着灭顶之灾。1940年夏天,洪水不仅没有减退之势,反而越来越大,将牟山又冲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转移到了县城北部,就在人们叹息着牟山将逃过一劫的时候,谁承想当年秋天,洪峰再次涌来,牟山山脚被洪水激烈冲刷后,轰然倒塌,一座大山成了一堆黄土,在茫茫洪水的涨落起伏之中荡然无存了。从此,世间再无牟山!

1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