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地图之美
碧水澄潭映远空(书法) 李优良
接天莲叶无穷碧
《藏在回忆里的风景》 开启一段跨越十年的追爱之旅
溪山清韵(国画) 朱坤芳
伏牛山下格桑花
萤火虫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至于那条流淌了千年的官渡水,后世称为贾鲁河的河流,历经决口、淤塞、改道后,依旧顽强地波澜不惊地流淌在官渡的西方,只留下一座官渡桥,还有那座曹操的雕像。

中年人说,不远处有新建官渡寺一座。但是我们已经失去拜谒的心情。

回首,凝目,作别站成永恒的枭雄曹操,还有那座默默无语的官渡桥。

不能不说的东风渠

这是一条不能称其为河的河流,但是它却静静地流淌在郑州市民期待的目光中,或美丽,或丑陋;或清澈,或断流……

这是一条不能不说的河流,由于它的特殊修建方式,将成为郑州独一无二的河流,尽管它的名字里没有河。

这是一条芳龄不足60岁的年轻河流,但它却是郑州数条有着2000多年高龄内流河的集大成者。

它是谁?它就是流淌在我们身边的东风渠。

说来也算是有缘,当我们学校在北环路时,东风渠就在我们的西面不远处静静地变幻着美丽的四季风光,好多年过去了,渠水渠畔越来越美;当我们学校搬迁到郑东新区后,从西北向东南横跨市区的东风渠又流淌在了我们学校西方不远处,成为我们绕不开、离不了的精神家园。

言归正传。

东风渠,顾名思义,就是一条人工修建的水渠,初衷是引黄河水灌溉良田。

作为一条开挖于1958年的人工渠,不仅有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名字,而且开挖方式也将永远记录在史册之上,因为它是郑州市民义务劳动的成果,更是各施工单位零利润劳作的结晶。拿今人的眼光来看,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1958年的春天,一个无比美丽的春天。

郑州引黄灌溉工程在鲜花盛开春风轻扬时节动工开挖。

工地上彩旗飘飘,人声鼎沸,参与的人们个个是热情似火,干劲十足。而他们全部是自觉自愿的义务工,没有任何报酬。那时没有挖土、运土的机械可供使用,工人、郊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生等分段、分片包干,用铁锹挖土,用手推车、架子车或抬筐运土,挖到深处遇上水,就用水桶挑水,水桶不够用了,就用洗脸盆一盆一盆往岸上传递。饥饿、劳累、汗水、鲜血,一切困难都不能阻止人民群众劳动的脚步,一切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中。

有关重点闸、桥、穿越河道的工程,由省、市几个建筑单位不计利润承担施工。许多农民和机关、企业单位干部、职工带上简单的铺盖、挖土工具,搭起帐篷,住在河堤上,风餐露宿,大干苦干,到上世纪60年代初,终于开挖出一条人工渠道。渠首五孔库闸,建在原邙山区花园口镇岗李村东北,往南与索须河、贾鲁河交汇,至市区白庙折向东南,在管城区穆庄北与七里河交汇。干流原长42公里,渠道建成后,因是一项浩大的相互配套的系列工程,根据当时的形势,总称为东风渠。

但是让设计者始料不及的是东风渠于1960年、1961年两次试放黄河水,由于预判失误,大量泥沙淤积,渠道排水不畅,大量黄河水滞留,造成两岸土地严重盐碱化,故不能继续使用,灌溉功能基本废除。1962年起,只好将索须河、贾鲁河以北渠道予以废除。渠首从臬村闸处开始,全长只有19.7公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市区和近郊的主要泄洪排污河道。

成为泄洪排污河道的东风渠,50多年来也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整治修建。我亲眼看着东风渠从污泥沟到景观走廊,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作为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东风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07年7月前后,清淤结束的东风渠将引入经过沉淀的黄河水,东风渠彻底告别“臭水渠”的历史,变成真正的一渠清水,成为郑州北部重要的休闲娱乐区域。

现在,东风渠两岸以生态公园为主,以线带面、以线穿点,将郑东新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黄河等自然、人文景观穿成一条“项链”,营造出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游览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景观走廊,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每每走过东风渠,都会面对着那宽阔的水面,美丽的滨河公园,心生感动。一条仅有不到60年历史的引黄灌溉渠,从西北到东南跨越郑州市区,接受历史悠久的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的汇入,带着一城水韵,沉稳大气地向东南流去。

今天清晨,我和好友小花骑行东风渠金水东路到七里河南路段,一路上赏尽野花垂柳、鸥翔鸭游,心中满满的都是喜悦。当我站在东风渠东岸看到七里河波澜不惊和宽阔浩渺的东风渠融汇在一起时,眼里恍惚出现了当年那群义务劳作的人们,灿烂的笑容挂在布满汗水泥水的脸上,圣洁,无私,高尚……

遗落明珠朱仙镇

说实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朱仙镇啦,缘由是年画。懵懵懂懂中地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地名,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年画的镇子,无他。

长大后,对朱仙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曾经辉煌过的商贸重镇,在明清之前的历朝历代尤其是宋代起到了沟通黄淮漕运,推动了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是后来,逐步衰落,剩下了木版年画。而随着现在印刷术的发展,木版年画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日渐萧条。

朱仙镇,似乎走进了发展的停滞期,有淡出民众视线的趋势。

那天,我和燕子,一个热情开朗的年轻女教师,兴高采烈地(因为女排刚刚夺冠)走进了朱仙镇,这个叫我念念不忘,也可以说惦记了很久的重镇。

镇口,映入眼帘的就是岳飞的跃马雕像,雕像前的空地上摊晒着一地花生,还有朱仙镇的几个大字镌刻在一块儿条石上。房屋街道纵横,不能说无序,但也不能说井然。

这就是朱仙镇,看这阵势与普通农村集镇无二啊?!

疑惑着进镇,运粮河已经干涸,河西河东,房屋村落,看不出任何昔日繁华的痕迹,就连老建筑也看不到几处,唯有一座古石桥横跨在凝固的河道上静静地沉默着,而号称木版年画一条街的西街上,也看不到几家年画铺子。

我跟燕子面面相觑,在各自的眼中读出了错愕和惋惜以及深深的无奈。

12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