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手绢
蒺 藜
寻幽龙潭沟(国画) 乔枕石
规 矩
《罗斯柴尔德家族》 揭开西欧百年金融家族传奇
永远的怀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手绢

♣ 王永平

轻声哼着“丢手绢”的儿歌,思绪又回到那个“一穷二白”的童年。“穷”是真穷,吃的永远是包皮馍、红薯苞谷糁、筷子蘸点油寡炒的一碗萝卜丝,穿的是哥姐剩下的衣服,补丁摞补丁。“白”是真白,蓝天上的云白得像棉絮,晚上的月和星也白得晃眼,村里的房子破旧,倒也干净有序,“三合土”大路从村里穿过,迎着阳光,白亮亮地通往未知的远方。

郑州酷热,前几天出去避暑游玩,有一位女同伴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小手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稀罕物件,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了。

儿时顽皮,不太讲卫生,加上冬天天气寒冷,鼻子底下常常挂两筒鼻涕,垂而不滴,愈来愈长,“滋溜”吸一下就又回去了,实在不行就抬起右胳膊,一把抹了去。孩子们的棉袄袖子都是明晃晃的,像剃头担子上的荡刀布。母亲是地主家的闺女,讲究,不容许我这样,总是用别针在我左胸上别一个小手绢,用来擦拭鼻涕和弄脏的手。记忆中干干净净的童年,是小手绢给的。

儿时物质贫乏,更没有网络电视手机,小伙伴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做游戏。大家围坐一圈,把小手绢贡献出来,就玩丢手绢的游戏,那种紧张、神秘、坐卧不安的慌张,喧嚣追闹声响成一片。手巧的姐姐们会把小手绢编成小老鼠、小乌龟等形状,惟妙惟肖,叫人爱不释手。哥哥们蹲在河边,用小手绢抹一把汗油油的脸,展开来沉到水底,一会儿工夫就网上来一群蹦蹦跳跳的小鱼。无忧欢快的童年是小手绢给的。

母亲的小手绢有更多用途。酷暑季节在河边淘麦,毒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小河、石头、小草,她就把小手绢浸湿,四边打个结,遮在头上避暑。上街赶集,攥了几天的鸡蛋用小手绢包起来,拎了去集上换几个油盐钱。哥从烤烟房里忙完出来,浑身像被水洗过,母亲递过去的,总是用凉水浸过的手绢。似乎艰难充实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小手绢的。

高中时代,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情愫在心底蔓延,关注异性的目光多起来。有个女孩给我还书,书底下附了一个小手绢,叠得方方正正。小手绢印有素静的图案,散发着馨香甜蜜的味道,打开来有一片红叶:“霜染枫叶红,万里送柔情”。少男少女的爱情,是小手绢帮忙打开的。

那时候,“穷”的是物质的贫乏,大家都一样,谁也没觉着丢人,精神上也没觉着空虚。而现在工业产品充溢,物欲需求攀升,催得我们步履匆匆、焦躁不安。小手绢已很难见到,代替的是一团团餐巾纸面巾纸;小孩子聚在一起,都是低头玩手机,别说一起做游戏,连说话交流都鲜见;村里的房子变漂亮了,可白色垃圾成堆,村边小河污水横流,谁家院里还会有粪坑?谁还会把村边路上的粪拾回家沤到粪坑里再拉到庄稼地里做肥料呢?

据说,在日本不论男女,仍保留着使用小手绢的习惯,他们这种习惯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培养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守则里也要求学生每天携带手绢和纸巾。我们呢?小手绢几乎绝迹,装水果的网兜、装点心的纸盒、装馍的竹篮、遮太阳的草帽、赶蚊子的芭蕉扇、梳头的刮头篦子……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产品都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难降解的塑料橡胶铁铝制品。

出门了,带个小手绢吧;购物了,拎着你好看的小竹篮吧;旅游了,别再乱丢乱画了……美好的星球需要大家共同去营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