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 治 日前,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强新型智慧郑州建设 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增速”进行专题议政。 各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履职尽责真诚建言,针对以“加强新型智慧郑州建设 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增速”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市政协主席王璋希望,全体政协委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发展大局、勇于担当作为,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政协工作和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副市长刘东要求相关市直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学习借鉴委员们的建议。 本报特将9个大会发言予以摘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出席会议领导:市政协主席王璋,副市长刘东,市政协副主席郭锝昌、张建国、朱专兴、张冬平、李新有、张民服、崔凡、李玉辉、吴晓君、王顺生、薛景霞,市政协秘书长陈松林。 参加会议人员: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编办、市数字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城管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文物局、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 加强新型智慧郑州建设 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增速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智慧城市是城市的现代化改造手段之一,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郑州市自2013年1月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三年成规模、五年见效益”的创建原则,重视统筹设计整体规划,依托智慧城市、宽带中国、大数据等载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郑州作为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还存在现有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保障不到位,数据分割局面尚待突破,缺乏强有力的立法保障等问题。 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组建高规格的办事机构,组建智慧城市建设智库;应用技术支撑,开启智慧生活。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急用先行项目建设,建设郑州公众服务平台;部门协同作战,归集共享数据。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积极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建成城市基础数据库群,搭建全市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完整体系,形成“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开展“数据共享归集大会战”,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大数据产业,打造信息化高地;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进大数据立法,为发展提供保障。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借助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机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积极推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提升民生服务和治理能力,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构建大健康体系 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市大健康体系的基础工程已全面启动,成效初显。 我市大健康体系构建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部门各自为政;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平台未能有效整合,“信息孤岛”多;大健康意识不够,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健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许多难点,任重道远。 建议:大健康体系构建要聚力前行,普惠百姓。完善顶层设计。贯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尽快出台《智慧大健康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任务目标、各部门分工和完成时限;合理配置大健康资源。增加对大健康体系建设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推进大健康云平台建设,实施“一卡通”服务市民。基于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借助大数据技术,聚合原本分散于各个部门行业和产业阶段的数据信息,建成统一的郑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增强社会的大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教育,让健康知识进课堂、走进教科书,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识,对县区级政府制定考核方案,明确健康指标,像治理空气质量一样,纳入年度考核;鼓励发展健康产业。发挥政府资源调配的杠杆作用,在健康产业布局上,把握住与大健康相关的高端医疗、医美抗衰、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医药物流、体育、食品、化妆品等适度布局,在招商优惠政策上,对那些创新型、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优先供地。发挥省会人才优势,创新大健康产业模式,发展一批有活力的健康相关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医疗、养老、社保等政策措施的衔接。积极培育健康产业。 运用智慧城市管理手段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我市于2006年开始筹备数字化城管建设工作,2009年数字城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平台覆盖区域已达607平方公里。2013年郑州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随即开展了由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过渡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建成各类信息化项目20个。 从目前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营情况来看,还存在对智慧城管建设的认识误区;城管信息化系统研究和建设缺少统筹规划,系统集成困难,部门间缺乏横向互联;城管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难以形成城管业务大联动;信息化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智慧交通建设尚需完善等问题。 建议:明确智慧城管内涵。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城管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合理统筹、长期攻坚的准备;成立专门负责机构。成立智慧城管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智慧城管全面工作,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领导保障。小组成员包含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有效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科学规划和资源配置。设立智慧城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智慧城管建设具体推进工作;加快智慧城管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标准。一是推动智慧城管顶层设计工作,充分调研并分析单位内部业务现状、系统运行情况和需求,结合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推进,制定智慧城管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编制符合郑州市特色的智慧城管顶层设计白皮书。二是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规范标准,从整体规划、建设模式、专家管理、方案论证等多个方面对信息化项目建设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升级和过渡,推进综合决策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依托数字城管平台,研究和建设新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一体化的管理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依托现有的网络和数据资源,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加快智慧城管应用系统研究和建设,做好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坚持以应用、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按照“总体规划、急用先行、成熟一个建一个”的原则,建设城管的信息化系统;发展智慧交通,实现智慧出行;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储备。组建专家和团队,负责智慧城管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保证智慧城管建设的专业性。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 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郑州市政府于2011年成立数字城市办公室,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及相关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推动电子信息化在政府部门工作领域的实际运用。2016年1月,郑州市政务服务网建成并上线运行,当年郑州市成功入选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县市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郑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郑州“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目前存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依旧存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仍需提升,河南省政务云平台入口下的郑州政务服务网系统有待完善,郑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引导有待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网格化亟须提升等问题。 建议: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法规政策体系。一是明确由法制办、编办、政务服务等部门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二是市政府牵头积极开展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尽快明确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的法律地位。三是尽快制定数据流动和利用的流程规范,做到部门数据分享有矩可循,消除人为数据壁垒;加强创新技术使用;统筹推进、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按照谁建设系统、谁负责对接的原则,各级政务部门要加快改造自有的垂直业务信息系统,并与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深化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理念。强化公务人员互联网知识、法制观念、服务理念培训,树立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入社会群众的评分制度,并将评分制度放入政府考核指标中;推进“集中办”“就近办”。加快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完善相关行政服务规范。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庄(社区)服务站点建设,打造基层“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加强网格化管理,可参考其他省市,如福建省采用政务一体机,放置在各银行24小时网点处,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停歇。 利用大数据平台 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 郑州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郑州市紧紧围绕“互联网+”、数字农业、都市生态农业等发展理念建设信息化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兴业态。在落实市场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指导批发市场开发“溯本通”追溯系统智慧平台,做到每一批产品从源头到去向的“全链条”可追溯,实现“一码通”。 存在的问题:各级对追溯体系建设重视还不够,已建成的追溯体系示范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发展不平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管工作实施困难,系统信息共享不足。 建议:完善追溯体系建设组织协调机制。成立“郑州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为追溯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加快建设进度。依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郑政办明电〔2017〕230号),制定实施方案,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征求意见后下发执行;加强宣传培训。对追溯网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掌握仪器使用方法,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追溯体系效用,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追溯的方法,从而推动追溯体系真正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强农业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落地。加快建立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数字大动脉,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同时,要深入推进网站整合,推动农业新媒体的建设和创新;启动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强2018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商办秩函〔2018〕138号)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政企共建的形式,建设我市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追溯资源综合利用和互通共享。 提升文化遗产信息化水平 促进智慧郑州大数据建设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郑州市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将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我市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仍存在信息化进程缓慢,与国家、省市法律文件要求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文化遗产信息化程度较低,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建设思路框架尚不明晰,综合管理与一体化应用系统有待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缺乏深入挖掘,信息化展示和宣传手段滞后等问题。 建议: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凝聚共识。在专门机构设置、人才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信息系统运营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查,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顶层设计,确立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定位。为确保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方向正确,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确定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定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保障体系、规范体系,保障郑州市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强化组织领导与监督指导,确保系统建设实现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应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路,在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内容实施的基础上,在建设过程中着力提升和完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一体化应用水平,为郑州市文化遗产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机构改革。深化文物系统机构改革,破除影响文物事业发展的桎梏,补充所需专业的青年技术人才;设立文化遗产信息化专项资金。目前批复的文化遗产信息化相关资金属于项目资金,应酌情设立文化遗产信息化专项资金,解决其日常工作产生的相关费用,确保文化遗产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珍贵文物保护信息预警系统。在珍贵文物主要构件上安装芯片,建立珍贵文物保护信息预警系统,确保对文物进行监控追踪,保护文物安全;引入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和展示文化遗产内涵价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展示中原文化底蕴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拜祖大典组委会办公室 加快“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和推动我市丰厚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尽快形成并不断提升我市“智慧旅游+文化”发展格局,是郑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彰显文化自信,加快产业升级、强化民生改善,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作出应有贡献的必然命题。 郑州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智慧旅游体系建设速度慢,与先进地区比,差距明显;数据共享推进缓慢;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与文化建设交互融合不够。 建议:加强领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引进“政府主导+企业合作+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完善顶层设计,实施终端倒逼,以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全面实施,一是要对照“善政、惠民、兴业”建设方向,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确保实现智慧化的政府监督服务、企业转型增效、游客自在方便;二是要抓住游客手机终端应用(一键游郑州)这个关键,以终端倒逼,推动数据共享、体制机制创新、智慧景区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系统工程。探索业务创新,提高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发展动力,一是支持在线旅游创业创新;二是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三是推动投融资创新。强化引智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智力保障。采取技术合作、智力合作方式,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技术和智力。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旅游企业经营业绩与经营管理者奖励挂钩以及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施办法,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专门联席工作机制,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建议成立“智慧旅游+文化”专项工作组,深入研究推进我市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发展问题,通过快速发展的智慧旅游,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展示我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和风采。 建设智慧社区 增强老百姓获得感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2013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智慧社区工程,加快推进智能物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试点示范建设”。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前期审核与设施基础问题,中期建设中的问题,后期运营问题。 建议:完善政策支持,坚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市政府要统一制定全市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发展方向和考核体系,完善组织管理和政策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科学的顶层设计破除“信息孤岛”现象,打破各部门间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和信息分割的局面,有效推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大电信、网络更新换代,提高社区网络覆盖率和宽带兆数,尽快实现网络无缝对接;加大对智慧社区的宣传工作,帮助普通群众更好更快地度过社区转型期;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培养高水平的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和技术服务人才;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分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议分别在老旧社区、新楼盘社区和家属院开展1~2个试点,可以是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也可以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设立公司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探索新兴服务模式,增强百姓获得感。一是探索“职能感应+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二是探索社区O2O标准化服务体系。提供标准流程化保障服务,并将物流融入整体服务中,充分利用社区便利店的闲置资源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三是整合资源,可以采用物业与社区资源共享、联合办公的方案,使各个数据交融集中。 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信息化手段 不断提升平安郑州建设能力水平 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在平安建设工作中,特别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方法、新模式,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市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进平安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视频监控系统在规划、建设和监管过程中,存在沟通不畅、施工艰难和监管不利的问题。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手段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直接或间接侦查破案的能力有待提高。系统数据不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适应等。 建议:加强视频运维专业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一是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平安建设应用指挥部。二是坚持视频监控与城市发展同步的原则,与城市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城市发展到哪里,监控覆盖到哪里。根据“应联尽联”原则,推动社会资源联网。加强视频深度应用智能化建设,提升实战支撑,将新建模糊图像增强处理、疑情库等,扩充人像识别库,扩容车辆综合智能分析、视频结构化云处理系统,争取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促进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网安信息化水平。完善网上舆情研判机制,深入推进情报侦察工作。不断强化警校合作,提升网上打击防护能力。健全完善信息通报机制,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尽快完善互联网数据库,推进宣传防范工作。尽快建立完善刑侦互联网数据库。继续加强反诈中心建设。严加治理管控相关行业。不断创新打击治理机制;努力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治安信息系统整合。深化社区警务系统,将日常管控内容建立条目式清单,构建实地管控、网上管控、研判管控“三位一体”重点人员管控工作体系。提升社区警务信息化水平。确保旅栈业住宿人员信息登记上传,实现系统覆盖率、信息录入传输率100%。以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开展打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电动自行车治理等行动,加强网上监管,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归集基础数据,将原有经验式的管控模式,转变成为自动感知、自动收集、自动研判、自动触发、自动预警、自动推送的智能管控模式,反哺一线、服务实战。积极引入网上网下服务新方法,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简化服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深度科技应用。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