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风雨秋池(国画) 孟 超
我家的住房变奏曲
辣 椒
绿围巾
问天 (摄影) 郭东伟
《巴黎画记》 以中国之眼 发现浪漫之都角落里的美
人至不惑向内求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今郑州市区、新密市、新郑市交接的新郑市辖境内西北部有梅山地名,应该就是郑水的源头。梅山之东有十八里河是否就是郑水的上游,有待进一步研究。在2005年印刷的郑州市域地图上,郑东新区辖境内有“郑河”地名,此地在今郑东新区如意路与龙湖外环南路交叉口一带,有人研究此处可能就是明代郑水故道下游所经,也或许有一段时间郑水称郑河也未可定。

若自梅山向东北,郑水故道大体很可能在今十八里河与金水河之间向东北流,至今郑东新区向东再注入贾鲁河。

如果此推论不误,贾鲁河上游水系应包括西支的索、须河,中支的京水河和源于梅山的东支的郑水。京、索须、郑水共同构成了贾鲁河的上源水系,中支京水、西支索须故道犹存变迁不大,东支的郑水已湮没无迹了,无可寻访。

清代碑刻记载的郑水,仅仅为贾鲁河上游水源之东支,但在明代嘉靖时期的左都御史胡世宁的奏折中,郑水就不仅仅是贾鲁河的一条分支了。

嘉靖六年(1527年),黄河决于丰沛,溃水先冲入京杭大运河后又漫入昭阳湖,漕运断绝,左都御史胡世宁上奏明神宗请疏浚贾鲁河以通漕舟说:“查荥阳之东广武山南一水,东流经郑州中牟之北、祥符之西,繇朱仙镇而南经尉氏、扶沟、西华之东,沈丘之南,在元史名为郑水,土人名为贾鲁河者也。南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名为沙河,至颍州正阳镇入淮,直抵淮安。今自正阳至朱仙镇,舟楫通行略无阻滞。”又说:“自朱仙镇而北而西至郑州西北惠济桥地方,不及二百里,河身略窄,稍当修浚。若于惠济桥西开一支渠,分水一派,北入黄河,不及二十里。渡河而北直入沁口,为道甚便。如谓郑水微弱,不任漕舟,则荥郑之间又有京水、索水、须水诸泉皆可引入郑水以济漕挽。再每二十里建一石闸,如会通河之比则蓄洪,有时水自裕,如计其工费丁力亦不过四五万两耳,若此道既通,则漕舟出天妃闸即繇洪泽湖入淮,溯淮入颍水,溯颍入郑水,牵挽尤稳,黄河又可不用矣,虽冲溢万变何虑焉。”由胡氏的奏疏中所谓郑州西北惠济桥、京水、索水、须水等诸地皆可落实。特别应该强调说明的是惠济桥在今郑州市北郊惠济桥村,此桥是一座三孔石桥,桥面长14.44米,宽5.08米,建于元末明初……在惠济桥南侧及南部河道经过试掘,出土有唐、宋、元、明、清时期堆积层及大量文化遗物,尤以元明时期遗物最为丰富。河道两侧河堤经过解剖,发现其时代最早到元代,晚至清代,元代以前河堤已不清晰。由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惠济桥下确实存在着一条向北与黄河相通的古河道,这条古河道正是胡世宁说“于惠济桥西开一支渠,分水一派北入黄河不及二十里耳,渡河而北直入沁口,为道甚便”的贾鲁河河道。

此道贯通以后,江淮北上京师漕舟可不经会通河,在胡世宁看来贾鲁河水运最大的优势不仅是“牵挽尤稳”,而且可以避黄河的艰险,即所谓“黄河又可不用矣,虽冲溢万变何虑焉。”这条“出天妃闸即由洪泽湖入淮,溯淮入颍水,溯颍入郑水”的水运网络的北段就是明清郑水或贾鲁河河道。明代胡世宁所建议的这套联通黄河、淮河的水运通道只需将贾鲁河上游京、索、须诸泉皆引入郑水(即贾鲁河)便可使江淮漕舟出于“荥阳之间”,这项工程于嘉靖九年(1530年)5月完工,前后大体经历了3年的时间,贾鲁河上游的航运体系基本形成。

这样看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由今天郑州西北黄河南岸,经朱仙镇,至周家口,再入沙颍河、淮河,洪泽湖到京杭大运河枢纽——淮安的水运道路就已形成了。郑州西北地区的贾鲁河(或郑水)上游就已经成为这套水运体系的起点。

由此可见,元明时期的郑水就是上游的贾鲁河,而京、索、须诸河则是它的支流,众支流汇入郑水,也就是贾鲁河,而且还引黄河水入河道,水量大增,舟楫畅通,成为沟通黄淮水陆交通的主干道。

分析可知,郑州的郑水,是明清之前的贾鲁河上游,是明清时期的贾鲁河源头之一。至于郑州与郑水的关系,鉴于郑州得名在商代,应该是先有郑州后有郑水。但是,郑水之源所在的梅山在春秋时期亦然存在,当时有无郑水不得而知。所以先有郑州后有郑水,还是先有郑水后有郑州,还是一个谜。

郑州,一个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新世纪焕发了勃勃生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郑水,郑州曾经流淌过的一条河流,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

贾鲁河畔话贾鲁

有人说,作为郑州人不知道贾鲁河,就如同河南人不知道郑州一样的孤陋寡闻!其实也不尽然,由于贾鲁河的现状使得这条千年古河淡出当代人的视野,不知道贾鲁河或者是知之甚少,窃以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知道贾鲁河而不知道因贾鲁得名者,笔者不敢断言,估计不在少数,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直到近几天读元史:“惠宗至正八年,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我才把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这个发现使我这个在水利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的郑州人实在有些汗颜!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

贾鲁的三大伟绩

一、宋史的编纂者

贾鲁聪明上进,博学多才,元末延佑、至治年间(1314—1323)两次中举(明经科)。泰定初年(1324年),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又升任潞城县尹,不久迁为户部主事,还未上任,父亲亡故,按当时孝规,需要致仕回家守孝三年。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又在丞相脱脱的指示下,修撰宋、辽、金三史,旋调任宋史局官(主编)。

阅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作者署名为脱脱,其实脱脱作为当时元朝的宰相,不可能亲自参加编撰,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审定者。贾鲁才是《宋史》编写的真正“操盘手”。

21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