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府工作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府工作报告

(上接一版)

——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数据质量指数达到99.99%,全市省级贫困人口由97439人减少至5731人,29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新增城镇就业6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4万人。新增中小学学位20.7万个、幼儿园学位5.7万个。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91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70元,5年年均增长分别为8%、9.1%。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机遇重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篇布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了格局,改善了预期,提振了信心。坚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精神、省委工作部署与郑州实际相结合,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六大功能定位、十大主攻方向、九大支撑性工程、六大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建立并实施了总投资4.37万亿元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库,成立了高规格领导机构,理顺了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43项重点任务;《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及4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规划和实践体系初步构建,各项工作的推进蹄疾步稳。

(二)强措施稳运行,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把稳增长作为抓好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解决阶段突出矛盾和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相结合,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重点行业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退出钢铁产能165万吨、压减煤炭产能1573万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断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市区商品住房去库存任务圆满完成。积极稳妥去杠杆,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融资,政府、金融机构杠杆率有效降低,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营改增全面落实,企业降本减负有力有效,累计为企业减负约1100亿元。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13年的440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573.4亿元,年均增长14.6%。民间投资由2013年的3165.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951.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5.3%,年均增长11.8%。要素保障不断强化。积极探索科学用地方式和弹性供地机制,重大项目用地得到优先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设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千亿元基金;累计争取国家、省资金56.9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5.18亿元;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44亿美元,境外发债33.91亿美元,全市挂牌上市公司总数从37家增加到204家,占全省40%以上。

(三)调结构促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施转型攻坚发展“1+5+1”政策体系,围绕12个重点转型产业出台推进高质量发展专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元,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首位、跨入全国第一方阵。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四大战略性产业占比47.1%,比2013年提高3.2个百分点;煤炭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40.5%,比2013年下降4.3个百分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3个。今年上半年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4.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上海汽车、中铁装备、中车轨道、比克电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过6000亿元,竣工项目近600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达到6个,手机总出货量超过全球七分之一,整车产能达到120万辆。建筑业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7%提升至7.1%,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加21.5%。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郑州在全国28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中的排名跃升至第10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9%上升至10.8%,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集聚郑州,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迈上新台阶,龙湖金融岛加快规划建设,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载体再获突破,全球首个鲜果期货品种“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新引擎,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6002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达21.1%。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上半年完成增加值313.8亿元、增长9.6%,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达到3个。国家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会展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创意旅游业快速发展,深圳华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带动,旅游接待总人数、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12.8%。大力推动市场外迁和传统商贸业升级,中心城区及大围合区域累计完成外迁、提升市场221家,新建和提升改造新型标准化农贸市场50家。都市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持续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15万亩,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20万亩、湿地农业1.1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30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达到61家;首届全国农业品牌大会、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7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6620亿元,占GDP比重72.5%、较2013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完成税收58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5%,较2013年底增加172亿元、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11.5万家,从业人员217万人,较2013年底分别增加3.6万家、25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四)提品质扩成效,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坚持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重心由“以拆开路、以拆促建”向“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重大转变,城乡建设全面提速,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大,市县两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3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今年将达到73.5%,比2013年提高6.4个百分点。“畅通郑州”工程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93.6公里、累计客运量突破7亿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5号线等加快建设,在建里程达到218公里。三环快速路、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路、农业快速化工程(不含铁路代建部分)等一批重大工程及407条支线路网建成通车,金水路西延、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已经形成,道路“微循环”更加通畅。市域快速通道建成10条360公里,新建成环城高速出入口9个、我市环城高速出入口达到24个。豫A牌小客车免费通行绕城高速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公交都市”创建进展顺利,快速公交成网率全国领先。全国主要城市拥堵指数排名从2014年第四季度的第9位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第54位。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入推进。各县(市)规划成果编制和评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专项规划编制有效推进。抓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加快实施老旧片区建设提质和示范区建设,已谋划项目1781个、总投资12652亿元,今年上半年实施项目1380个,完成投资722亿元。群众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大棚户区改造加速推进,2014年以来累计动迁村庄732个,规划安置区(项目)353个,回迁群众74.9万人,郑州基本告别了中心城区城中村的时代。全面实施安置房、保障房网签工作,累计突破12万套。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围绕“治脏、治乱、治差”,全面推行“路长制”,大力开展道路交通秩序、背街小巷和老旧社区综合整治,城市形象较大提升。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2.5万个。完成嵩山路等30条道路大修及76条道路(路段)中修工程。南水北调郑州段配套工程建成投运,受益人口680万人。刘湾水厂等相继建成投用,日供水能力比2013年底净增76万吨、达到177万吨。荥阳国电引热入郑等工程建成投用,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不足50%提升至80%。南三环污水处理厂等相继投用,污水日处理能力比2013年底净增130万吨,达到190万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20个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开建。四年多来解决了82.1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生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楼顶整治、游园微公园建设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075公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50个、省级生态村246个。

(五)抓改革促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深化改革多点发力。以“三个率先”为导向,聚焦落实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举措,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释放。“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内设审批处室由117个削减至37个,形成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的“三个一”审批模式。开展“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单,3414个审批事项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政务服务网系统办理。推行“一口受理”新机制,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累计取消繁文缛节和不必要证明事项364项,对56项保留证明实行清单管理,试点推行便民服务“同城通办”,缓解了群众“办事繁”“跑多趟”问题。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做好省“三级十同”试点,审批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有效解决各类遗留问题,受到住建部充分肯定。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i郑州”APP上线运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启动“三十五证合一”,深入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累计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5.9万户,年均增长19.1%,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新注册企业3.3万家。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新办企业审批服务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持续完善“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市管企业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市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市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序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为核心,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持续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市本级投资三年滚动计划储备库初步建立,项目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圆满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展开,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同时,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基本建立,信用环境显著改善。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高新区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中原科创谷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一期正式入驻,全国第四家商标审查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正式落户,国家知识产权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快建设。以智慧岛为核心吸引华为、浪潮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唯一基金注册地中原基金岛管理基金规模达1800亿元、入驻企业79家。以战略合作方式成立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引进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郑州轨道交通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发布“智汇郑州”人才政策30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24人。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投用585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3737家。郑开双创走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我市成功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六)扩开放植优势,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形成。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海上丝绸之路”,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买全球、卖全球”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完成596.4亿美元,是2013年的1.4倍,占全省的76.7%。招商引资规模持续扩大,四年来全市累计引进资金达到7914.4亿元;“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对外投资中方协议出资额累计达到44.5亿美元。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智能终端产业入驻企业208家、投产66家,2017年手机产量接近3亿部,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基地初步形成。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全部建成,进出口总额稳居全国第一位,第二综保区成功获批。“引智试验区”“人民币创新试点”等国家战略平台相继落地。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大改革专项服务体系初步构建,省级确定的160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和市定的96项改革事项完成总任务的82%,形成原产地证书“信用签证”、政银合作直通车、“多式联运一单制”和跨境电商正面监管模式等多项创新举措。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启动建设;2017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69.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增长36.7%;郑州成为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永久会址城市。汽车整车、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业务量稳步提升;郑州铁路口岸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郑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经开和新郑两个查验区获批运营,邮政口岸成为全国国际邮件重要集疏口岸,郑州成为全国第四个中欧班列运邮试点城市。中欧班列实现每周“去八回八”常态化高频次运营,累计开行超过1300班;今年上半年开行300班,班列货运总量和满载率、境内外集疏分拨范围均居中欧班列前列。国内外影响力大幅提升。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航展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获批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并成功承办第13次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研讨会,卢森堡旅游签证(郑州)便捷服务平台揭牌运营。

(七)重防治促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以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蓝天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发布《“蓝天”工程白皮书》,获批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坚持经济与环保“双统筹、双促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深化、细化、常态化,狠抓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散乱污”等污染治理。10家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治理,累计拆改燃煤小锅炉1300余台,燃煤总量消减980万吨,治理“散乱污”企业10274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6.5万辆。2017年PM10、PM2.5浓度分别降至118、66微克/立方米,实现年度“两降一增一提升”。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16位,群众的“蓝天白云”获得感越来越强。“碧水工程”全面开展。按照“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文脉河、幸福河”的建设理念和海绵城市标准,加快实施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河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宽阔水面和两岸绿化景观初步形成;索须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有序实施,牛口峪引黄工程全线开工,环城生态水系循环、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河湖共治共管“一盘棋”治水格局逐步形成。扎实开展“水清河美”专项治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围绕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地区重金属总量减排,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累计新造林34.2万亩,森林抚育改造16.8万亩,新建、完善提升各类森林公园40个,建成“两环三十一放射”等生态廊道3950公里、市级综合公园2个、区级综合公园27个,龙子湖湿地公园和高铁公园建成投用,10个万亩以上森林公园、20个郊野公园、26处生态遗址公园加快推进,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5%,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八)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发展为民,以办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为抓手,着力弥补民生短板。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1.2%,达到1199.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9.2%。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做好“转、扶、搬、保、救”五篇文章,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4亿元,全市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3.04万人,实现就业脱贫2.9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6.1万人,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12%下降到0.12%,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进展顺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加强。持续扩大城乡就业,累计接收高校毕业生36.5万人,初次就业率90%以上。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48.1万人、759.1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完成。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1935.4万人项(含退休人员),今年扩面任务提前完成。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43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3所。今年市区新建中小学校18所、幼儿园8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清华附中等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健康郑州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医疗联合体实现区域全覆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器官移植和儿童医疗纳入省政府6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特困供养、孤儿等救助标准增幅22%以上。新建、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460家,新增养老床位1.48万张。“双拥”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行“三房合一”保障制度,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6.4万套(户),基本建成22.9万套,公租房实物分配入住3.05万户。青年人才公寓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颁布实施《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促进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落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精品工程深入实施。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我市跻身全国最爱阅读城市行列。成功举办世界摩托艇锦标赛、国际摄影大赛等活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的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街区、二砂文化创意园等“四大文化片区”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扫黄打非”工作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同时,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稳定、社会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上升。

四年多来,我们自觉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23件、建议2433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政协提案3115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史志、气象、地震、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四年多来的变革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变化有目共睹,奋斗凝聚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的结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战胜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取得各项成绩的根本所在。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安民警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中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还有待提升;城乡发展方式粗放、建设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大都市病”问题亟待解决;创新基础相对薄弱,高层次的科教机构和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相对不足;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仍很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存在短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等等。对此,我们一定勇于担当,切实解决,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央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把郑州定位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要求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特别是随着“三区一群”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郑州为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探索路子、为中部崛起提供支撑的责任更加重大。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要求郑州在高质量发展上主动作为,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郑州的使命更加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郑州更好更快发展,发挥好省会城市的率先带动作用,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更大贡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是时代赋予郑州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和郑州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发有为总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突出高质量发展,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三区一群”建设为引领,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为方向,坚持“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工作方针,加快建设具有发展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根据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国际枢纽地位基本确立,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并乘势而上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原更加出彩的辐射带动和全国大局的服务支撑作用更加彰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区一群”战略深入实施,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以上,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更大步伐,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

——经济体系更加优化。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构建,高效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良好生态体系初步建立,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平衡性、适应性、灵活性显著增强。

——环境质量更加向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效,PM10、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控目标;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新增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郑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

——社会事业更加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全面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安全发展环境更加巩固。

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让人们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来谋划实施,让决策部署更加符合郑州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愿望,以务实为民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郑州速度向郑州质量转变、郑州产品向郑州品牌转变。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强化“三区一群”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扩大开放增强外源动力,通过强化创新催生新生动力,着力构筑郑州发展新优势。五是坚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践体系。市委明确的“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坚持目标、问题“两个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工作方针,“十大主攻方向、九大支撑性工程、六大基础性工作”工作部署,“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充分履职、人大政协共同参与的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工作推进机制,是我市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我们必须坚持好、完善好、运用好。

三、2018年四季度重点工作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前三季度,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同时,实现各项工作任务与时序同步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季度,我们将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的重点工作,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

综合考虑前期发展趋势和下步工作导向,建议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达到2%,空气优良天数200天以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四季度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面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打好三大攻坚战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我们将集中力量、坚决打好打赢,确保完成年度攻坚任务。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等专项行动,配合做好影子银行等风险防范工作。摸清政府债务及隐性债务底数,严格落实债务风险化解措施,稳妥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有效规范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切实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企业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系统开展“问题企业”“问题楼盘”排查化解,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综合整治。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一手抓脱贫攻坚扫尾,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目标,继续以“N+2”脱贫计划为主线,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持续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提升精准帮扶实效、补齐短板、凝聚合力上下功夫,确保除政策性托底外的3119人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落实省委部署,扎实做好对口帮扶贫困县工作。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施策、标本兼治,按照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和年度攻坚战“1+10”方案部署,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认真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交办问题的整改工作。扎实推进清洁取暖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再下降245万吨;坚持控“尘”、控“煤”、控“排”、控“车”、控“油”、控“烧”并举,强力推进源头治理。突出抓好重点区域治理、重点时段管控、重污染天气应对,坚决杜绝环保“一刀切”行为,推动经济与环保双统筹、双促进。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坚持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下转四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