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着力建设生态郑州美丽郑州
坚定文化自信 创造中原文化新辉煌
以“三高”为准则“三大”为手段“三有”为方向 全力塑造郑州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
市政协召开十四届 二次主席会议
东区智慧岛大数据企业今年有望突破150家
距第十二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还有4天
县域首席的“丰收”时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县域首席的“丰收”时节
新郑经验接连出彩 综合实力继续领跑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刘象乾

金秋时节,黄帝故里好事连连。

10月8日,《人民日报》发布全国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报告,新郑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继续领跑全省各县市,全国排名继续提升。

10月11日,全省百城提质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观摩会召开,新郑作为我市唯一县市接受观摩。观摩团成员包括全省18个省辖市市长、宣传部长,以及52个区长,61个县(市)负责人。

10月16日至18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戏曲进乡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将在新郑召开。届时,全国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局)负责人将听取新郑经验介绍,实地观摩新郑戏曲进乡村工作经验做法。

而早在国庆前的农历秋分时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唯一主会场选址“红枣之乡”——新郑。新郑红枣从小农种植到形成完整产业链,新郑红枣文化和“好想你”品牌享誉全国。

…………

新郑市今秋好事连连,新郑工作连连出彩,新郑经验连连出新,这个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靠什么不断演绎着中原出彩的华丽篇章,带着疑问,记者深入该市采访城市建设提质、文明城市创建和戏曲进乡村等工作,发现在这一个个工作在全省甚至全国叫得响的背后,离不开的是该市上下的团结拼搏和努力奋斗。

城市建设高质量

秋日阳光下,黄帝故里景区南侧的接旨亭古朴厚重,家住老城东关的王栓宝坐在亭下,手拉二胡,一曲《二泉映月》委婉悠扬,穿过围观人群和绿地,飘向远方。

这里曾是新郑市老城区,曾经杂乱破旧,现在已变成以黄帝故里景区为中心的仿古建筑和绿地游园分布区,是新郑市民的城市会客厅。为提升城市品质,新郑市统筹城市建设提质与文明城市创建两项工作,协调宜居与宜业、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四个关系”,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33项专项规划。

为完善老城功能,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做减法,整理土地不再出让,全部用于绿地、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疏解腾退15个企事业单位、150亩建设用地。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道路47条83公里,打通断头路、卡脖路7条,初步实现畅通新郑。

在新郑新区建设中,高标准设计、开发、建设国际酒店、高端商业综合体、城市公园。在紧邻郑州市区的龙湖镇,投资200亿元的会展中心、华南城九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打造生态宜居高端城区,目前已拓展城市空间150平方公里。

高标准治理9条河流173公里河道,其中双洎河治理工程投资70亿元,沿河建设郑风苑、轩辕湖湿地文化园等滨水景观公园19个。投资18.4亿元,完成生态造林7.6万亩,新建生态廊道24条198公里2.9万亩,建成2万亩的国家古枣林公园、1.8万亩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20处城市游园,提升10处重点区域绿地品质,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显著提升。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新郑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以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为载体,通过文明促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持续推动城市功能、环境、文化、服务品质提升,谋划实施工程项目10大类186个,总投资932.5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255亿元,1~9月完成投资156亿元。

文化建设高水平

“硬件”建设,离不开文化“软件”驱动。在新郑,无论是景区游园,还是社区楼院、田间地头,聚在一起,唱几嗓子的票友随处可见。“每天不喊几段,就好像少点啥。”今年68岁的冯喜才是新郑梨河镇七里堂村的村民,在新郑市组织的农村戏曲爱好者培训多年练习,唱扮老生,有腔有调,有板有眼。

冯老汉的“成长”,是由于新郑市“戏曲进乡村·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该市在送戏时,不仅“政府定”,还让“百姓点”,并于2002年实行“政府买单,群众看戏”,连续16年持续不断,逐年增加演出场次,目前已增至每年300场。2015年以来,市财政总计投入演出经费900余万元、购买演出2114场,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2场戏。

新郑市把包括戏曲进乡村工作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市乡两级财政预算,给予足额保障。2015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事业经费2.97亿元。今年又增加投资8亿元,全面启动市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档案方志馆等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浓厚的戏曲文化之外,新郑可谓是文化灿烂,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连续13年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标准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修缮原貌接旨亭、考院、县衙、南街古巷老民居等38处历史建筑。

为民惠民高投入

无论城建“硬件”还是文化“软件”,新郑都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在便民惠民利民上。在这一方面,新郑成绩依然闪亮: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率先成为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率先践行公平优质、普惠共享教育发展理念,高考成绩连续27年位居郑州郊县(市)第一,成为郑州乃至全省教育的典型模板和亮丽名片。投资7.2亿元的市公立人民医院开诊运营,为中小学生和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被列入省级健康城市试点、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现代化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应进必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审批、网上办理,极大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城市建成区、主干道、出入市口实现技防人防全覆盖;为新郑籍居民家庭两轮电动车免费安装防盗装置,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具茨山下,黄帝像前,新郑人不忘前人,继往开来,正于一次次耕耘收获中,写下新时代的历史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