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确保完美呈现郑马赛事央视直播团队抵郑打前站
郑马招募“净跑”挑战者
文化郑州, 让中原更加出彩
“世界功夫之都”演绎全“新”武术节
戏曲进乡村 唱出和谐曲
游泳全锦赛 宁泽涛伤退
影评人木卫二:带着电影去旅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市:
戏曲进乡村 唱出和谐曲

郑报融媒记者 杨宜锦 秦华 左丽慧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上周六,新郑市中华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的立交桥两侧游园内,板胡悠悠,唱腔高亢,一曲《朝阳沟》经典选段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新郑市民王爱兰每到周末总要在这个小游园里驻足聆听,偶尔也唱上一段,“每次听完或者唱完都觉得一天都可高兴,干啥都有劲。”

和王爱兰一样有着共同爱好和感受的还有梨河镇刘吉安楼村的村民刘全智和他的同伴们。

刘吉安楼村位于新郑市最南端,全村以传统农业和蔬菜种植为主,人均收入虽然不算高,但这里的村民却有着“和城里人一样丰富的文化生活”。热情的村民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文化大舞台和多功能厅,“你看,县豫剧团曹团长就是在这个多功能厅给我们上课、教戏;平时我们在舞台前小广场上跳跳唱唱,兴致来了就上舞台上正式地来一段。每个月村里都会有专业剧团来演出,不光俺村里人的来看,周边村庄的人也会赶过来看。”

“村村有阵地,村村有设施,村村有舞台”。近年来,新郑市以“戏曲进乡村,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全民共享的办法,大力推动传统戏曲在乡村蓬勃开展和传承发展。

多年的文化耕耘有了今天的收获。“在新郑,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戏,无论唱功的优劣,张口就能唱两句儿。”新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慧娴说,新郑人爱看戏,远近皆知,基本上是“锣鼓一响,脚板就痒”。

据梨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莹介绍,现在刘吉安楼村里有自发组织的戏曲表演队,每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队员们就拿着自己的二胡、板胡、鼓等,唱响自己喜欢的戏曲。“十九大会议指航向,精神落到行动上,多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想;乡村振兴提得响,人民群众有希望,农村经济迈大步,奔小康……”13日下午,戏迷刘全智和同伴们在村里文化大舞台上表演着他们自己编排的《三句半》,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

“戏台”搭到家门口,群众唱响和谐曲。听戏、学戏、唱戏,不仅丰富了新郑人的文化生活,还净化了乡风民俗,为新郑经济的强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以前,梨河镇学田村村民柴松枝放下饭碗就要去打牌,还经常因为打牌与人发生口角,后来受到村里其他人的感染,也喜欢上学戏唱戏后,再也不去打牌了,“每天走路都哼着小曲”。

村里还有一对婆媳,每天相约到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来跳广场舞,为了不耽误时间,两人合作分工带孩子做家务,每天开开心心,婆媳关系融洽。他们最爱跳的就是新郑市创排的戏曲广场舞,每天晚上,他们就把京剧《卖水》、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在新郑,戏曲不仅在市民心中生根开花,更在中小学生中发芽。新郑市豫剧团团长曹会敏每周五都会出现在新郑市外国语小学的课堂里。据她介绍,2016年新郑市开始实施“戏曲进校园”活动,新郑市各所小学开始有了戏曲课,“我们剧团主要演职人员每周都去学校教孩子们戏曲。”

目前,新郑市“戏曲进乡村”形成了政府主导买服务、社会力量同参与、戏迷班社齐互动的三元联动新格局。在城乡,文体广场、街头巷尾,自发集结的自娱自乐演唱活动随处可见,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