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越跑越健康 越跑越开心
少林武术节报名结束
武术节再上新台阶
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黄河戏剧论坛开幕
璀璨“遗址”相伴幸福生活
多元书法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NBA揭战幕
第二届保利国际剧院论坛在郑举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璀璨“遗址”相伴幸福生活
多项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冲击和更新着人们对郑州的认识

本报记者 左丽慧

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核心是为今后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精准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刚刚闭幕的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更是为郑州市民绘就了今后五年发展的辉煌蓝图,明晰了下阶段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郑州文物事业在下一步城市进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有哪些正在或即将进行的重大项目将对郑州市民乃至整个城市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利用文化遗产为郑州人民的文化自信、经济腾飞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采访。

由考古发现的文明古都

同为“古都”,郑州与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相比有些“吃亏”:没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历史文化遗存时代久远、大多深埋地下、社会认知不够、文化定位不清晰,甚至就连居住在郑州的市民也对“郑州文化”认识不深。外地人提起郑州是“熟悉的陌生人”,本地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怎样才能树立、塑造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郑州人民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这是全市文物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理清的问题。”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及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里岗商代遗址、王城岗、裴李岗、新砦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东赵遗址……记者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至今,郑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项,共发现史前至秦汉时期古城遗址40余座,在全国其他地区甚为罕见,不断冲击和更新着人们对华夏文明历史面貌原有的认知,也让郑州,这座屹立于“天地之中”、大河之南的现代城市,由“火车拉来的城市”一步步走向“华夏文明的腹心重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生态+文物保护=百姓的幸福生活

如果说文物考古是让“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重要遗迹重现天日,在震惊世人后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郑州是全国典型的文物密集型城市,文物以古遗址、古城址为主,大多深埋地下, 实施生态保遗工程,就是想把这些古遗址、古城址的保护,与群众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改善结合起来。”郑州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张翼介绍,201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原则,将古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主线,将生态绿化和文化内涵展示相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即“生态保遗工程”,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投资近百亿,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毗邻区、城郊地区三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圈层共计70余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记者了解到,这一举措,是郑州对全国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整体保护模式的重要创新和探索,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和推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目前,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京襄城遗址公园、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尚岗杨遗址公园、李家沟遗址公园、打虎亭汉墓遗址公园等已经建成开放,服务社会,社会效果良好。

生态保遗发挥更大作用

“郑州实施的生态保遗工作,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使郑州的文脉更加清晰,还使城市更为宜居。”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调研郑州遗址保护工作时曾表示,相信郑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公众传播、市民休闲、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生态保遗工程是落实党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具体行动,对于当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文化支撑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工程实施乃至于华夏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文明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密集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借鉴意义。”任伟说,作为郑州文化气质提升工程、促进遗产保护服务社会的重点民生工程和惠民工程,生态保遗也将在郑州人民的生活中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