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抚今追昔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重访昔日战场 喜看幸福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重访昔日战场 喜看幸福家园
村民安置区长兴大社区效果图
改革开放前的薛岗村小学校园
1975年薛岗村的民兵
薛岗村原址
双桥村烈士纪念碑

解放郑州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哨战,在伟大的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今年10月22日是郑州解放70周年纪念日。70年时间过去了,当年曾经在解放郑州战役中发生激烈战斗的郑州北区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重新走访旧战场惠济区老鸦陈、薛岗、固城、双桥以及黄河铁路大桥等地,抚今追昔,感叹改革开放给城乡居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解放郑州

打响淮海战役前哨战

1948年,解放军攻占济南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郑州位于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的交会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协同华东野战军东线作战,确保淮海战役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趁济南战役获胜之余威,攻占中原战略重镇郑州。

毛泽东主席曾对解放郑州战役做出明确判断,他在给中原野战军的电报中指示:“应以有力兵团绕至郑州、中牟之间,从东向郑攻击,而敌准备放弃郑州,苦无口实,你们一到即可能逃跑。”

战争果真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发展。据解放郑州老战士回忆,中原野战军1、3纵队首先从东向西发动攻击,战斗在东郊飞机场首先打响。正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郑州守军闻声立即弃城北逃,企图与驻守在邙山附近黄河铁桥的敌军会合后北逃。而驻守在邙山附近的国民军一个团也开始从北向南攻击,企图接应郑州北逃之敌。

北逃之敌先头部队在郑州北郊薛岗村附近遭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第27旅一部和豫西军区基干团的顽强阻击。战斗在老鸦陈、薛岗、固城一线激烈进行。

在北逃之敌被顽强阻击在薛岗、固城一线时,国民党军南援之敌也在双桥、杜庄一线被我军顽强阻击。

进攻薛岗、固城一线的北逃之敌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开始向东逃窜,跑到今金水区柳林村附近时被我军追上全部围歼。南下接应之敌北逃也被追击的解放军围歼于邙山脚下。此役,中原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俘敌9500余人,解放了中原重镇郑州市,控制了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为与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淮海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昔日战场

今朝换新颜

解放郑州战役70年过去了。70年岁月如梭,70年地覆天翻。作为解放郑州战役的重要转折地点,位于惠济区的老鸦陈村、薛岗村、固城村、双桥村以及黄河铁桥等“老前辈”也乘着该区城乡建设大发展的东风,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再次来到昔日发生激战的战场,眼前的巨大变化真是让人不敢相信。昔日窄旧的郑邙公路已被宽敞平坦、绿树环保的生态林荫大道江山路所取代,昔日杂乱无章的城中村不见了踪影,老鸦陈村、薛岗村、固城村、双桥村都已在“城中村改造”中被拆除。建设中的征迁村民安置区长兴大社区正在加紧施工中。

老鸦陈村第一书记师刘东告诉记者,老鸦陈村解放前只是一个破旧的小村庄,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土墙草顶破旧低矮的小破屋。解放后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先后组织起来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支援国家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老鸦陈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民的生活日益提高,住房条件也随之改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郑州,位于城郊接合部的老鸦陈村也涌入了大量的外来租房人员,全村19个村民组16500多村民,最多时外来人口竟多达20多万,逐渐成为我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

老鸦陈村于2015年10月开始启动“城中村改造”征迁工作,征迁后的老鸦陈村为城市建设腾出了大量空间。

薛岗村也列入此次“城中村改造”村庄。虽然村庄不存在了,但这个在解放郑州战役中曾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方,却被永远记录在了郑州的历史上。

在薛岗村民安置区工地,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有些高楼已经实现结顶。村民告诉记者,村庄征迁前共有村民475户、2741人,据了解,薛岗村村民安置区在原址选址建设,如今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不久,一个新型城市社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解放郑州战役的双桥村阻击战中也产生了一位名叫侯玉全的战斗英雄。战斗中侯玉全英勇阻击敌人,白刃战中接连刺死三个敌人,自己也被敌人捅伤,肠子流了出来,他捧着肠子捡起冲锋枪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成为一位“盘肠大战”的英雄,并被追记一等战功。解放后薛岗村村民在这位英雄牺牲处立了一块石碑,永远铭记这位英雄。

双桥村是一个产名酒的地方,双桥酒是双桥村的名片,它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走进双桥酒厂,阵阵酒香扑面而来。生产车间里,流水线上一瓶瓶甘洌清香的双桥酒被生产出来。酒厂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政府决定恢复双桥酒生产,靠着优良的品质和口感,成为郑州最受欢迎的本地白酒品牌。如今,双桥酒酿酒工艺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酒厂还与郑州大学合作,设立“郑州大学君兴双桥教学实习基地”。下一步酒厂将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恢复传统酿酒技艺,建设酿酒工艺展示基地。

固城村濒临贾鲁河畔。据解放郑州老战士回忆,当年解放郑州战役发生时,固城村还是一个土墙包围着的小村庄。2013年,固城村开始征迁改造,如今村民安置区正在建设中,随着贾鲁河景观提升工程的完成,固城村民回迁后的居住环境将升级为惠济区的宜居典范。

黄河铁桥

见证时代变迁

站在黄河名胜风景区黄河岸边,阳光照射在黄河河面,闪烁着一片片的银光。眼前,两座黄河铁路大桥的遗迹,把人的思绪带到了过去的年代。

黄河铁路大桥是平汉铁路连接黄河南北的咽喉,当年解放郑州战役发起时,这里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当时黄河铁路大桥南岸被国民党军控制。战役发起时,郑州城里的敌军北逃,驻守古荥城的国民党军向南攻击接应北逃之敌,结果在双桥、杜庄一线被解放军阻击。敌人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又掉头向北退逃。我军乘胜追击,最终将其合围在黄河南岸邙山脚下予以全歼,并且完全控制了平汉铁路的咽喉黄河铁路大桥。

如今,坐落于黄河之上的这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铁路大桥已经被拆除,河面上仅剩下五个桥墩和160米桥面。而在它东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第二座黄河铁路大桥也已停运,取而代之的是位于东侧的郑焦城际铁路大桥。

黄河名胜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之母”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建于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全长3015米,1987年被拆除。这座由比利时人承包兴建的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最长的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邙山小顶山俯瞰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并在这里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新建黄河大桥的计划提上了新中国的日程。

1958年黄河发大水,洪峰冲塌了清代老桥桥墩,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黄河大桥指挥抢修。

1960年4月20日,全长2889.8米、设计最高时速80公里的京广铁路大桥竣工通车,接替清代老桥,担起黄河天堑变通途的重担。

2014年5月16日,随着北京开往郑州的K179次列车驶过,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正式停用退役,而在下游100多米处,郑焦城际黄河铁路大桥正式启用。

70年沧桑巨变,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黄河自从第一座铁路大桥建成至今,仅在郑州市惠济区河段就曾经有过六座铁路、公路大桥,除了已经拆除的黄河老桥和停运的黄河一桥外,自西向东现在还有郑焦城际铁路大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石武高铁郑新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和京广澳高速刘江黄河大桥依次排列,沟通着中原大地黄河南北两岸的公路、铁路交通。天堑变通途早已变成了现实,仅此一点,也足以告慰那些英勇牺牲在解放郑州战役中的人民英雄了吧!

本报记者 栾月琳 文/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